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
读史记-《周本纪第四》010-凤鸣岐山,周原立国——三千年前周人

读史记-《周本纪第四》010-凤鸣岐山,周原立国——三千年前周人

作者: 已阅君 | 来源:发表于2023-09-05 15:14 被阅读0次

    简介:因遭到西北游牧民族戎狄的不断侵扰,周人多次迁徙,在古公亶父时期(公元前13—前12世纪)迁居到了岐山之阳的周原,即今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周人在周原经过近百年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国力日强,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强大诸侯国,为日后克商并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周人的始祖是帝喾正妃姜嫄【yuán】的儿子弃。弃被帝尧任命为农师,播种百谷,教民耕稼,被称“后稷”,别姓姬。弃在邰【tái】地生存并繁衍了周人。在夏朝时,因国家衰败、不务稼穑,周人失去了世袭农师官职,被迫向西方迁移,奔逃到戎狄部族中,过起了游牧生活。

    后稷去世,子孙即位,到了公刘时期。公刘虽然处在西方戎狄部族中间,但他致力于耕种,从漆水、沮水下游渡过渭水,到终南山取材加以利用。周人休养生息,开始有了财力积蓄,周围各族的人都感怀他的恩惠,迁徙过来顺服拥护。公刘去世,儿子庆节在豳【bīn】(邠邑)建立国都。《史记》记载,“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因戎狄不断侵扰,公刘的后人古公亶父(在武王建立周朝后,古公被称为“太王”)不得不再次迁移。古公很受周人爱戴,大家自愿跟着他,扶老携幼,跋山涉水,一路寻找安居乐业的土地。周族从豳出发,渡过泾水,向西南行,越过梁山,沿漆水、沮水南下,向西到达渭河北岸,最后落脚于今陕西扶风北、岐山东北的周原。这一带土地平坦完整,适宜农耕。岐山山脉又是天然屏障,可以防御戎狄的侵扰。

    周原地图

    《诗经》里说,周原土地广袤肥沃,连苦菜也会长成像饴糖那样甜,物产丰富,飞禽鱼类数不胜数。大家用龟甲占卜,卜辞预兆这里就是合适的定居之所。于是古公就带领周人,清理杂草灌木,开辟山林道路,栽植桑树松柏,播种五谷杂粮,整治出良好的农耕环境。

    古公又设立了负责土木建设的司空和司徒,他们带领周人营造城郭,修建住房、宫室和宗庙。《诗经•大雅•绵》生动地描绘了周人热火朝天地建立家园的情景:“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jiù】之陾陾【réng】,度之薨薨【hōng】,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gāo】鼓弗胜。”翻译成白话就是,“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就这样,勤劳的周人热情欢快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城郭、宗庙、王宫、民居一座接一座拔地而起。周人分成邑落,在周原定居了下来。

    在古公的经营下,周原成为一片乐土。周人在这里安逸地耕作收获,繁衍后代,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周人农业发达,这在考古发现上得到了印证。陕西考古发现了40多个先周农业遗址,分布于漆、泾、渭水流域,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高粱标本,以及铲、刀、镰等农具,还有陶器、纺纱用的纺轮。在商代甲骨文中,“周”字形状像一片划分成若干方田的土地,是指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说明周人以善于农耕而得名。

    商代甲骨文中的“周”字

    周原上那些周人的建筑,也并未被漫长的时光所尘封。1976年,考古人员在岐山京当乡凤雏村西南发现了两组周早期的宫殿遗址。其中,甲组建筑房基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总面积1469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以门道、前堂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置门房、厢房等。门前有影壁,堂前有大院,堂后过廊通往后室,过廊的左右两侧为东西小院。建筑整体左右对称,整齐有序,构成非常完整且典型的“四合院”型制,开创了后世中国建筑最正统的格局。周原上的建筑,不再是书页里的古老诗句,而是透过泥土的气息,焕发出了朴实鲜活的形象。

    岐山凤雏西周甲组建筑复原示意图及基址平面图 岐山凤雏西周甲组建筑复原构想图

    作为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的子孙,回顾三千年前这段历史,在周原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古公曾带领周人开荒拓土,使族人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周人不断励精图治,发展农业、经济、教育,提升军事和国力水平,为灭商大业和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础,也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诗经·周颂·天作》称颂:“天作高山,大(太)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诗经·鲁颂·閟宫》亦云:“后稷之孙,实维大(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凤鸣岐山,周原立国。

    凤鸣岐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记-《周本纪第四》010-凤鸣岐山,周原立国——三千年前周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sh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