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作者: 虚生zhou | 来源:发表于2021-06-30 10:41 被阅读0次

    零、防御机制

    1)压抑
    弗洛伊德把压抑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内容不能接近意识(不是装作不知道,而是压到意识外,发生过但似乎没有任何记忆,不知道发生过)。压抑看似有效,但它并不是无需付出代价的,因为压抑是一个稳定、主动的过程,它需要自我持续地消耗能量。压抑大量强烈的想法和冲动,使自我没有剩余能量可以运作,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那么一场维持稳定人格的战斗必将失败。

    2)升华
    精神分析学家们通常认为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在升华的作用下,自我会把危险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的行为。如在体育运动中,本我可以表达其攻击性,自我无需耗尽能量抑制这些冲动。

    3)替代
    与升华一样,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不同的是,替代性冲动不会带来社会奖赏(例如,将怒火转向更弱小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不合理的害怕或恐惧都只不过是象征性替代(如儿子害怕马是替代害怕父亲)。

    4)否认
    和压抑不同,否认不是忘记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事实(如否认伴侣的去世,生活还是像他活着一样,吃饭留座等等)。

    5)反向作用
    在运用反向作用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原因在于这种真实的想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使得自我必须证明这种想法不正确(如内心憎恨母亲的人总是告诉别人自己多么爱母亲,强烈性欲望的人参加反色情斗争)。

    6)理智化
    对可怕的无意识念头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是,在它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先从中去掉情感的成分,使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我们的意念,可以使某些想法进入意识,而不造成任何焦虑(如一个女人想象她的丈夫会出可怕的车祸,于是反复念叨系安全带,弗洛伊德学派的治疗师可能会认为,她在无意识中对她的丈夫怀有某种憎恨)。

    7)投射
    有时候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如一个认为她周围邻里私生活都不检点的女人,可能她自己想做些不检点的事;宣称世界充满猜疑和欺骗的人,无意识中承认他自己就是猜疑别人的骗子。)


    一、阿德勒的四种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弱小,无助的,完全依赖成人。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由于人们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环境不同,个体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
    阿德勒将常见的生活风格分为四种类型:

    支配-统治型
    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和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
    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们屈从;
    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狂、违法者和药物滥用等。

    依赖-索取型
    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在儿童期,他们的父母可能过于溺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些孩子很少需要自己努力做事,很少感受到挫折。

    回避型
    这样的人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
    他们常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感受到优越。

    社会有益型
    这样的人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互相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二、霍妮的交往风格

    霍妮根据人们避免焦虑的不同方式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霍妮指出,大多数人会根据应对焦虑的不同场合,选择这三种风格中的一种来使用,但神经症患者在各种社交场合,只能使用其中一种。

    • 接近人群
      一些儿童学会了强调自己的无助感来应对他们的焦虑,他们依赖他人,强制性地寻求父母或养育者的喜爱和接受,其结果是,这些人对被爱和被接受产生了强烈的需要;
      他们认为,只要他们能找到爱,一切都会好的,他们不加选择地依附身边的某个人,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比孤独、无助和被冷落好;
      和这样的人长期交往是无意义的,他们不会爱,只会依附,不会付出,只会索取,不会分享感情,只会要求感情。正是由于这样的神经症风格,每段新的关系几乎必然长久不了。

    • 反对人群
      有些儿童发现,攻击性和敌意行为是对付不良家庭环境的最好手段。他们攻击或伤害其他儿童,以此来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不适应感进行补偿,他们由此获得短暂的权力和班上其他儿童的服从,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些人从他们童年期遇到的人那里了解到,所有人从根本上都是带有敌意的,都是想得到他们能得到的所有东西。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的反应是在别人对他们做什么之前先对别人采取行动。他们认为爱和其他积极情感是软弱的和愚蠢的,他们只在用得着别人时才与他们建立关系
      与这种风格神经症患者交往一定是肤浅、令人难堪和痛苦的。

    • 脱离人群
      有些儿童采取简单地不理会外部世界的策略来应对他们的焦虑,这些儿童对隐私和自我满足有强烈渴望。长达成人后,他们寻找那些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他们回避感情、爱和友谊。因为情感上的依恋可能会使他们回忆起童年经历的痛苦,所以他们对感情体验变得麻木,他们避免焦虑的方式是简单地避免参与;
      爱上这类人肯定是一个错误——你的感情将得不到回应,因为他根本感受不到你的情感。因此,对双方来说,这种关系将是肤浅、单向的。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爱因斯沃斯和她的同事在对婴儿和母亲的研究观察中,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

    • 安全型
      妈妈对孩子关心、敏感,婴儿的需要被有规律地满足了,收到了充足的爱和情感。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的时候也这样想。安全型的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表达兴趣和喜爱,他们也更容易独处、更加独立。他们能够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关系按照优先级排序,画出清晰的界限并坚持这些界限;
      安全型依恋的人事最好的恋爱对象、家庭成员,甚至是朋友,他么有能力接受拒绝、承受痛苦、继续前进,同时能够保持忠诚,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牺牲。他们在靠近别人的时候很少会不信任对方,他们自身也是值得信任的。

    • 焦虑型
      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敏感,婴儿虽然得到了充足的爱,但需求并没有被规律地满足。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焦虑型依恋的人总是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焦虑和紧张,他们时常需要伴侣通过表达爱意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感。他们很难独处或者保持单身,经常陷入不健康甚至有虐待发生的关系里。他们无法信任别人,哪怕他们是很亲密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不理智、不规律、情绪化的,或者经常对别人抱怨异性都是冷酷无情的。焦虑型依恋的女性比男性多。

    • 回避型
      这种关系中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例如规律的饮食,但是没人抱。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妈妈回来时也不特别在意;
      回避型依恋的人对他人极度依赖、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经常不喜欢亲密的关系。他们患有承诺恐惧症,并且特别善于找到合理的借口从亲密状态下逃出去。当有人向他们靠近时,他们经常抱怨太拥挤,都要窒息了。每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都会保持及时抽身的能力。在这个类型中,男性数量比女性多。

    • 混乱型(焦虑+逃避)
      混乱型依恋是四种类型中最糟糕的,这类人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被虐待的经历或者一直被家庭所忽略;
      这类人不仅仅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或者做出承诺,他们也不信任任何试图靠近他们的人,有必要时他们会尝试攻击行为把对方吓走。混乱型依恋的人大部分时间过得孤独又悲惨,或者处于不健康的亲密关系中。研究表明,只有少数人是混乱型依恋,但他们也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


    四、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荣格根据力比多的倾向性将个体性格划分为外倾性和内倾性两种态度类型,外倾性的人力比多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内倾性的人力比多活动倾向于自己。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荣格指出,个体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
    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结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外倾性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如科学家;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如哲学家;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外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最为明显,他们不太考虑对方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的知觉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是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溺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的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7)外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

    8)内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如艺术家。

    荣格并没有截然地把人格简单地划分为8种类型,他的心理类型学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用来说明性格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兼具外倾型和内倾型的中间型,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机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更多地发挥某一种机能,另一些人发挥另一种。此外,外倾型或内倾型也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


    五、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在荣格的两种态度和四种功能类型的基础上,有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由此组成了个性的四维八极特征,它们彼此结合就构成了16种个性类型(2^4)。
    偏好是类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被理解为最自然、轻松地去做,类型理论经常使用利手的比喻来解释偏好的意义。这意味着个体在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过程中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每一个维度的两极中个体总是倾向于使用某一极的方式,偏好和行为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

    • 外倾-内倾维度
      该维度用以表示个体心理能量获得途径和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即个体的注意力较多指向外部客观环境还是内部的概念构建和思想观念
      外倾型: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客体做出反应,积极活动,经验优于理解,从外界获得心理能量,采取尝试-错误的工作方式,偏好新异刺激;
      内倾型:倾向于在内部世界里沉思,偏好内省,理解优于行动,从精神世界获得心理能量,采取持久稳固的工作方式,偏好静态的外部环境。

    • 感觉-直觉维度
      该维度表示个体在收集信息时注意的指向,即倾向于通过各种感官去注意现实的、直接的、实际的、可观察的事件,还是对事件将来的各种可能性和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和理论感兴趣,努力改变事物而不是维持它们的现状
      感觉型:着眼于现实,重视现实性和常情,关注具体性和特殊性,善于细节描述,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看重常规,相信确定有形的事物,倾向于观察具体事件,偏好已知事物;
      直觉型:着眼于未来,重视想象和独创性,关注普遍性和象征性,使用隐喻和类比,跳跃性的工作方式,不拘常规,相信灵感和推断,倾向于把握事情的全局,偏好新的思想观念。

    • 思维-情感维度
      该维度用于表示个体在做决定时采取什么系统,即做决定和下结论的方法,是客观逻辑推理还是主观的情感和价值(情感型的个体期望自己的情感与他人保持一致,他们做决定的基石是何者对他们自己和他人是重要的)
      思维型:对问题进行非个人因素分析,公正、坚定、怀疑,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工作方式,行为简洁、经济、带有批判性,奉行清晰一致的客观原则;
      情感型:考虑行为对别人的影响,温和、同情、体贴,倾向于和自己的情感一直的工作方式,行为期望得到他人认同,奉行清晰一致的主观价值观。

    • 判断-知觉维度
      该维度用以描述个体的生活态度,即倾向于以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生活(或工作),还是以一种更自然的生活方式(根据环境和信息而变化)。
      判断型:行为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时间观念严谨,认真对待最后期限,看重工作结果,倾向于解决问题,认真完成预设目标;
      知觉型:行为保持开放性,时间观念宽松,经常变动最后期限,看重工作过程,倾向于使问题带有弹性,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目标。
      ————————————————————————————————


    N、奥尔波特的个人特质

    • 首要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不过,这种首要特质,未必每个人都具有。有些人因具有单个首要特质而成为具名人物,如,创造是爱迪生的首要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 重要特质: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具有相当概括性,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一般在5~10个之间;

    • 次要特质:次要特质不是决定人格的主要特质,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人行为影响小。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好(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的特质等等(如恐高)。


    六、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

    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技术确定了16中基本的人格特质(根源特质):

    • 乐群性:高分者外向、热情、乐观;低分者缄默、孤独、内向;
    • 聪慧性:高分者聪明、富有才识;低分者迟钝、学识浅薄;
    • 稳定性:高分者情绪稳定而成熟;低分者情绪易激动,不稳定;
    • 恃强性:高分者好强固执、支配攻击;低分者谦虚顺从;
    • 兴奋性:高分者轻松兴奋、逍遥放纵;低分者严肃审慎、沉默寡言;
    • 有恒性:高分者有恒负责、重良心;低分者权宜敷衍、原则性差;
    • 敢为性:高分者冒险敢为,少有顾忌,主动性强;低分者害羞、畏缩、退却;
    • 敏感性:高分者细心、敏感、好感情用事;低分者粗心、理智、着重实际;
    • 怀疑性:高分者怀疑、刚愎、固执己见;低分者真诚、合作、宽容、信赖、随和;
    • 幻想性:高分者富于想象、狂放不羁;低分者现实、脚踏实地、合乎成规;
    • 世故性:高分者精明、圆滑、世故、人情练达、善于处世;低分者坦诚、直率、天真;
    • 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沮丧悲观、自责、缺乏自信;低分者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 实验性:高分者自由开放、批评激进;低分者保守、循规蹈矩、尊重传统;
    • 独立性:高分者自主、当机立断;低分者依赖、随群附众;
    • 自律性:高分者知己知彼、自律谨严;低分者不能自制、不守纪律、自我矛盾、松懈、随心所欲;
    • 紧张性:高分者紧张、有挫折感、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时常感到疲乏;低分者心平气和、镇定自若、知足常乐。

    七、大五人格

    确定和描述人格基本维度的工作并没有止步于卡特尔的最初模式,研究者们近来在对人格进行因素分析时却有了一个惊人的、相当一致的发现。一些不同的研究群体从许多不同的人格研究资料中不断地发现了五个人格维度的证据。

    • 神经质性: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
    • 外向性: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
    • 开放性: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
    • 亲和性: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
    • 尽责性: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

    还有些人格描述不能被五因素模型所包括,如虔诚、朝气蓬勃、节俭、幽默、狡黠


    八、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 稳定性: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表现归结为稳定的原因,比如能力,也可以归结为不稳定的理由,如运气;
    • 控制点: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表现归结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如努力程度,也可能是来自外部的,比如测验的难度;
    • 可控性:我们能否控制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如天赋就不可控,努力可控。

    合理的归因能够提高成就动机。


    九、成就目标模型

    在成就情境中,人们不仅渴望成功(为了掌握or为了成绩),有时候更在意不要失败(趋近成功or回避失败)(2×2):

    • 掌握目标:与能力发展有关,为了寻求掌握所学内容而学习;
    • 成绩目标:指向别人展示成就,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学习;
    • 趋近目标:指学习的动力是为了获得成功;
    • 回避目标:指学习的动力来自避免失败。

    十、成长思维模式 VS 固定思维模式

    •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能力、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他们倾向于迎接挑战,面对挫折坚持不懈,认为熟能生巧,从批评中学习,从他人的成功中学到新知,获得灵感。他们更关注于学习知识本身,而不是别人的评价,不是努力地去向别人证明自己很聪明。因此他们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 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情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他们倾向于避免挑战,遇到障碍时自我保护或轻易放弃,认为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或者会带来更坏的结果,忽视有用的负面反馈信息,感到他人的成功对自己造成了威胁。他们很早就停滞不前,无法取得自己本来有潜力取得的成就。


    十一、心脏病易感行为方式

    医学专家发现,心脏病患者与没有心脏病的人相比,表现得更主动,精力更充沛,更具有支配性。简单说,他们的人格看起来与众不同,心理学家很快找到了这种特质(A型特质)的三个主要特点。第一,A型者更具竞争性,为成功而更努力地奋斗;第二,A型者有时间紧迫感;第三,A型者在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

    • A型者:有克服困难的强烈动机,努力达到目标。他们喜欢竞争、权力和受人瞩目,但也易激惹。他们不喜欢浪费时间,而喜欢以有激情的高效方式做事。更加悠闲自在的人们常常让A型性格的人感觉受挫;
    • B型者:比较放松,不急迫。他们偶尔也会努力工作,但不是以A型人那种冲动的、富于激情的方式工作,也不会像A型者那样追求竞争或易激惹。

    十二、希波克拉底气质类型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斯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这四种液体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形成了气质的四个类型:

    • 多血质: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但也容易变化无常、浮躁、缺乏缺乏一惯性;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容易变换。

    • 粘液质: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性强而均衡的安静型,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心,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

    • 胆汁质: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持久,动作发生也迅速、强烈、有力;为人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

    • 抑郁质: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为人小心谨慎,思考透彻,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


    十三、气质EAS模型

    一个普遍接受的气质模型划分为三个气质维度:

    • 情绪性:指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爱哭、易受惊吓、爱发脾气的孩子,其气质的情绪性水平高;如是成年人,他们就容易心烦意乱,可能是个急性子。
    • 活动性:指一个人能量释放的一般水平;活动性水平高的孩子动来动去,爱玩活动量大的游戏,让他在稍长一段时间内安静地坐好,他会烦躁不安;高活动性气质的成年人总是非常活跃或忙忙碌碌,喜欢活动,不喜欢安静,大部分时间都很忙碌。
    • 交际性:指一个人的人缘及与人相处的特点;好交际的孩子会去寻找玩伴,喜欢也容易对别人做出反应。好交际的成年人有许多朋友,喜欢社会交往。

    十四、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两位发展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经过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特质都有变化,但有一个特质显示出了明显的稳定性。

    • 抑制型儿童:自我控制、温和有礼;面对新环境时被动而谨慎,长大后面对陌生人时,也会表现出相同形式的害羞。抑制型儿童不只是简单地对周围的事物更害怕,确切地说,他们是在面临不熟悉的人和情境时更容易焦虑。典型的抑制型学步儿童对不熟悉的事物感到焦虑时,会把脸从陌生人的视线里扭开,埋在爸爸或妈妈的腿后面。成年后,当他们在新环境里感到不舒服时,也会表现出一种社交退缩,总是等别人先说话。
    • 非抑制型儿童:表现出相反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用一种精力充沛的和自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很快融入陌生环境。

    十五、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

    • 1)高成就需要者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他们是有节制的冒险家。他们想成功,但他们更不想失败。他们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比如进行一项不大可能失败、比较可靠的投资。但是他们避免大的风险,比如不愿把大部分钱都置于一项高风险的投资中,即使这项投资有可能带来高回报。成就动机强的人乐观地认为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他们会取得成功。但是他们希望获得成功的愿望太强烈了,所以不愿意冒大的失败风险;
    • 2)成就动机高的人对工作干劲十足,但高成就需要者并不是对每件事都认真努力。他们只对那些有可能带来个人成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
    • 3)高成就需要者还喜欢那些须对结果负责的工作。他们渴望听到别人对自己成功的赞扬,但同时能接受别人对失败的批评;
    • 4)高成就动机者尤其希望获得有关其工作表现的具体反馈意见,他们想知道他们的表现有多好,跟其他人相比怎么样;
    • 5)高成就需要者喜欢提前预期未来的可能性,制定长期计划,这一点对他们的即时反馈需要是一个补充。

    十六、社交焦虑

    • 1)社交焦虑和性格内向不是一回事。内向的人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大多数社交焦虑者都不喜欢自己的羞怯。
    • 2)高社交焦虑的人总是认为自己与别人的交往很糟糕,总是寻求别人拒绝自己的证据。然而,这种悲观会导致社交拒绝,这正是社交焦虑者最害怕的。
    • 3)许多研究者认为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背后的原因,他们担忧别人怎么看他们,缺少自信,不相信自己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他们拒绝社交,或者在社交中采用一种自我保护策略,避免目光接触,不说话,少说话,只说安全话题,较少暴露自己的信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wp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