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从幼儿园带回来一个家庭作业——和家长一起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玻璃球穿墙功》。准备玻璃瓶和玻璃球,在瓶口放一枚大小合适的硬币。把一张A4大小的纸卷成直筒状,用胶带固定好套在瓶口,从纸筒顶端放进玻璃球。虽然瓶口盖着硬币,玻璃球却像变魔术一样,直接穿过硬币,落到瓶子里。
这个“小魔术”看似神奇,其实原理很简单:玻璃球和硬币相撞弹起出现空隙,玻璃球便顺利地落入瓶子,而硬币依然覆盖在瓶口上。
家里一时没找到玻璃瓶,便用塑料矿泉水瓶代替,再找了一枚尺寸大些的港币硬币。用塑料瓶成功率会低一些,但还是时不时能够成功让玻璃球掉进瓶里,孩子和我都玩得不亦乐乎!
玩耍之余,我还不忘给他解释原理,引导他想想看酒店的旋转门,是不是和玻璃球穿过硬币的原理很像?
在做这个实验时,每当玻璃球顺利掉进瓶里,孩子就会说:“bi da go la su i ji!”这是我们时常一起看的一个日本幼儿科普益智节目,叫《毕达哥拉斯装置》,由NHK教育台推出,面向4~6岁儿童,以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命名。之前看到过某位育儿博主的推荐,在b站上搜到了资源。虽然基本都是没配中文字幕的“生肉”,但我和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这个节目里最有特色的环节,就是利用常见的文具、日用品、材料,搭建出一个个多米诺骨牌般环环相扣的装置,背后是精巧的物理学设计。主持人还会将装置中转瞬即逝的某一环拎出来回放、详解,还会将背后的原理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譬如一个将掉落的卡片方向调正的小装置,与日本地铁闸机中让竖着插入的地铁卡打横出来的设计是一样的;中间粗两头细的滚轴能够顺利通过拐弯的轨道,这与轻轨轮子的设计相同,都是结合了轨道拐弯处内圈半径比外圈短的原理。看了这个节目,能让人感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竟有这么多巧妙的设计和有趣的原理!
由此看来,科学小实验—无论是亲自操作还是观看节目—都是激发兴趣,启蒙益智的好帮手。这样的资源,不妨多多挖掘,与孩子一同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