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确找到体表瘀络,在刺血疗法中尤为重要
2.临证常用穴位不过十余个
3.针法不在针而在手,手法不在手而在于心,心法不在于心在于空
4.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5.脉诊,察气的途径
6.针灸,顺其性,调其气
7.《内经》根结理论,认为四肢如根,躯干果实。调树根影响果实。因此足三里治疗胃病,腹部穴位少用来治疗腿痛。躯干穴位主要治疗局部病症。
8.经络并非,穴位点连接而成的确切的线。只是勾勒的一个模糊大概的区域范围
9.分形原理(全息)自相似。物体局部与整体在外形上相似。列缺,咽喉,太阴肺,咽痒咳嗽。内关,心脏,厥阴心,心胸疾患。
尺泽,腹部,通太阴脾,急性腹泻。曲泽,腹部,通厥阴肝,肝气犯胃呕吐呃逆。
10.穴位不是固定不变的点。是机体发生疾患时,体表异常反应的点。
11.应结:结节,条索,肌肉僵硬,瘀血,颜色改变。
12.脉诊,体察机体气机的方法。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左寸脉对应左边上部气),脉诊就是把人体投影到寸口脉上。针灸治疗的方向——调气,把气调平。平就是平和(阴阳中和),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就如同天平一般,使气达中和。
13.阳气存在,体现在动力上。阴血的存在,体现在形体上。阳气不足,脉无力而弱。阴血不足,脉形短小而细
14.针刺本身不增加额外的气,所有的治疗效果,都有赖于机体自身的气。
15.针灸不能过于依赖患者叙述,应该依据脉象,触诊应结来把握病情。
16.病在外,多从阳经作手,并在内,多从阴经作手。
17.手经和足经相比,足为干,手为支。足经更重要。皮肉筋骨病多从阳经选穴,五脏六腑疾病,重点考察阴经应结。
18.王居易:手厥阴心包主治心脏供血诸病。手少阴心主治心脏节律与瓣膜诸病。
19.祛除湿邪大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太白
20.膝关节内侧肿痛,上下循按,发现大量湿节。
21.厥阴本义和阴器有关。因此,情致不畅,男科妇科疾病最常用。足少阴可治气逆上冲,口舌咽喉问题。
22.马王堆出土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手阳明记作,齿脉。手少阳,耳脉,手太阳,肩脉。
23.三里巨虚区域,胃肠病反应最集中区域
24.委中穴可治小便不利(膀胱下合穴)
25.募穴分布。胸部,肺中府,心包膻中,心巨阙。腹部,胃中脘,大肠天枢。胁部,肝期门,脾章门,肾京门,胆日月。小腹,膀胱中极,三焦石门,小肠关元
26.分形理论。上肢分形。。。合谷——面部。中渚穴,侧头部,偏头痛,耳聋。后溪,后头部,头项痛。神门,脑干,神志病。劳宫,脑,昏迷神志,失眠。内关,心脏,心胸胃疾病。列缺,咽喉,咽喉不利。外关,颈肩胸疾患。尺泽,腹部,腹痛,腹泻。。。下肢分形。。。照海,咽喉,失眠。申脉,侧头,失眠。太溪,脑干,髓(肾)。阴陵泉,地机,腹部,寒湿导致腹泻,腹痛,便秘。三阴交,胸腹,胸腹气机不畅,引气下行。足三里,上下巨虚,小腹,腹部疾患。阳陵泉,胁肋部,肝胆疾患,口苦,眩晕,胁肋胀痛。委中,腰部,腰痛。委中—承山,腰背部。。。手部分形。后溪,腕骨,腰背。劳宫,心。足部分形。公孙,心胃,心胸胃气逆上冲,呃逆,嗳气,胃痛。然谷,腹部,少阴腹部气逆,咽喉痛,心烦,咳喘。涌泉,心,心火上冲,宁心安神。
27.百会,调神第一大穴。烦躁不安,先刺百会。
28.决定针刺深浅,第一解剖结构,第二针刺得气,第三脉象浮沉。
29.选穴举要。
脏腑病:肺病。肺俞,膻中,孔最。心病,心俞,膻中,大陵,内关。脾胃病,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太白,阴陵泉地机段,足三里巨虚段,尺泽孔最段,公孙。
肝胆病,肝俞,胆俞,太冲,阳陵泉。肾病,肾俞,太溪。
经络病:面部:合谷。耳侧头,中渚穴。后头项部,后溪,腕骨。咽喉,列缺。颈肩外侧,外关。项背部,承山,后溪腕骨段。腰部,委中,腕骨。
30.配穴
配穴基本思路:
一、协同:临近部位配合(三里巨虚),呼应:功效共性(公孙内关,太冲阳陵泉中脘三里,膻中内关三阴交,百会申脉照海)
二、从经配(1)本经配伍:阴陵泉,地机;太白,公孙治疗湿邪。合谷,曲池,肩髃穴治疗肩臂疼痛。三里巨虚治疗胃肠道疾病。(2)表里配伍:三里阴陵泉治疗胃肠疾病。太冲阳陵泉治疗情志疾病。太溪委中穴治疗肾虚腰痛。申脉照海治疗失眠。(3)同名经配伍:合谷足三里治疗胃火上冲引起头面诸疾。阳陵泉配外关,疏解少阳气机,偏头痛。大陵配太冲安神定志。太冲内关疏肝理气治疗气滞胸闷。太溪神门少阴心神不交心火亢盛心烦失眠口舌生疮。
三、从部位配穴;某穴主治,周围备选;百会四神聪安神。 1)上下配伍:四白迎香,地仓穴颊车穴配伍合谷,内庭穴治疗头面疾病,面瘫。耳门听会配伍中渚液门,侠溪足临泣治疗耳鸣耳聋。角孙率谷配伍中渚临泣治疗偏头痛。募穴配伍下合穴(上下配伍):中脘三里治疗胃肠病。天枢巨虚腹泻便秘。上下配伍特征-上穴位,在疾病局部,下穴在远端。2)左右配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