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彦博(资料汇编)

文彦博(资料汇编)

作者: 我心永爱369 | 来源:发表于2020-04-03 11:22 被阅读0次

    跟着一生历四朝 、出将入相五十余年的北宋重臣文彦博学为官之道 。

    “文彦博做事举重若轻、宽待众人、果断利落,有一种参透人性的自然,有一种深谙因果的从容,有一种铁肩道义的责任。在文人治国的孱弱氛围里,有武将杀伐的果敢;在互相倾轧的政治漩涡里,有公私分明的凛然正气。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文彦博从小就聪颖过人,21岁进士及第,先后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封潞国公,一生历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出将入相五十余年。

    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纵观文彦博的一生,在艰难漫长、变幻不定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无不显示着其令人叹服的机智和果毅,让他在关键时刻屡屡出奇制胜,名震四夷,不论身前身后都赢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一)少小砺修养律己成大业

    文彦博名中的“彦”字是聪明好学的意思;“博”是博学多闻的意思。文彦博出身官宦世家。童年时代的文彦博,聪敏好学,严于律己。据说,文彦博小时候有两只罐子,做了好事就在其中一个罐子里放一颗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磨砺身心、修身养性。这种从小养成的严于律己的“童子功”,渐渐地刻画在他人生的阅历上,使他在位居高位时,依然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方位,对上对下都做到了谦恭有序,从不以势骄人。

    在宋仁宗生病期间,因仁宗无子,文彦博曾和富弼一起建议早立储君,虽然仁宗答应了他们的奏请,但因故推延。

    后来,仁宗从宗室之中选定了英宗,并由韩琦等人辅助登基,英宗对文彦博说:“朕之立,卿之力也。”

    文彦博连连推辞说:“陛下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太后的意思,而且陛下登基的时候,我还在京城以外,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的遗愿拥立的,我不敢自居功劳。”

    英宗说:话虽如此,但此事最初是你的提议,所以你对我是有恩的。

    神宗时期,有人又提起仁宗立嗣与文彦博的功劳时,文彦博还是用以前对英宗的话来答复神宗。

    神宗说:你和韩琦等人在我先父继位这件事情上,就好像西汉丙吉、霍光等人拥立汉宣帝,虽然各自具体工作不一样,但都是功臣。

    从拥立英宗这件事上,文彦博深知自己是为社禝安危出发才那样做的,无论皇帝怎么感激,做臣子的都应该安守自己的本份,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挟恩自重。

    神宗熙宁二年,陈升之拜相,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神宗以文彦博为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就把陈升之在朝堂上觐见的位置安排在文彦博后面(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应该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他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在哲宗时期,老年的文彦博已经身历四朝,作为朝廷重臣,倍爱尊宠,但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九十岁时参加一次殿试,哲宗皇帝是主考官,他是副考官,他一直恭敬地站在一旁协助皇帝。哲宗看他颤颤危危,就对他说:“太师,你年纪这么大了,请坐下来休息休息。”他谢恩之后,仍然不就坐。

    文彦博就是这样一个知规矩、懂礼数、守本份的人。他知道自己无论当多大官,这一切都是赵宋王朝给予他的。自己对皇室有过怎样大的功劳,都是做臣子的职份。在政权的塔顶上只有皇帝一人高高在上,无论这个人是贤或愚,是小或老,其他人只有仰视的份,只有敬重的心。否则,只能是功高震主,造成皇帝对你的担忧。

    这种定位,是长期严于律己、知书习礼的结果,也是历任皇帝对文彦博的忠心从不怀疑,并把他奉为股肱之臣的秘籍。他以无比谦逊、恬淡忠诚换来了皇帝的信任,就像一把保护伞,让文彦博即便有些小过失,也完全可以躲在“忠心”这把安全伞下安然无恙。

    (二)遇事脑冷静沉着善应战

    文彦博小时候的另外一则故事,彰显了文彦博机智聪明的一面。文彦博与小朋友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深深的树洞中。众童无计可施,文彦博却取来打水工具,将水灌入洞穴,水满而球浮出。这个故事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智慧,而且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有头脑,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离成功也就一步之遥。成功向来青睐有准备的人。虽然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遍布坎坷,但对一个懂得权变而又沉着冷静的人来说,也只是多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周折而已。

    机遇来临时,文彦博的机警即刻在“大事不糊涂”上显露出来。

    至和三年正月,宋仁宗突然病倒,外界对病情一概不知。身为当朝相国的文彦博向皇帝的随侍太监史志聪询问病情,被史志聪以“禁密不敢漏言”为由拒绝。按说,史志聪做的没错。但文彦博考虑到当时的政治情形非常特殊,仁宗无子,也没有预立储君,一旦暴薨,群臣无首,后果难以预料。文彦博想到此,怒斥道:“你们这些人因为服侍皇帝才得以出入禁苑,却不让宰相知道皇帝的起居,你们想要干什么啊?从现在开始,你要随时向我们报告皇帝的病情发展情况,不然我就军法处置你。”随后,文彦博与同为宰执大臣的刘沆、富弼商议,从当日起三人吃住在禁宫,以便随时了解皇帝病情,处理突发情况。后来果然发生了守卫宫禁的士卒,告发宫禁长官都虞侯图谋叛乱的事件。

    文彦博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迅速查明事情真相后,请来刘沆共同在判词上署名后,下令将那名诬告的士卒杀了。事实证明,让刘沆共同在判词上署名,不仅使文彦博避免在日后落下“个人专权”的嫌疑,而且也使仁宗消释了对他怀有个人目的的怀疑。这种谨慎细致、冷静机智、行事果断的工作作风,使文彦博在政治的漩涡里伸展自如、游刃有余。

    文彦博做文官有政绩,做武官也颇有大将风度。人们往往以为,文人带兵难免失之柔弱。但文彦博任枢密副使时,面对众多突发事件,却依然能够做到安然自若、处变不惊。

    一次大雪之夜,文彦博款待宾客饮至深夜,当班的士卒心怀不满,就把官衙的木栏折断用来烤火。当值日官把事情禀告文彦博时,座上的客人都吓得胆战心惊。文彦博平静地说:“天气实在太冷,准许他们折井栏烧来御寒。”说完,文彦博神色自如地和客人们继续饮酒。原想闹事的役卒,没想到文彦博会如此处理,怒火也就没处发了。第二天,文彦博查出带头折断井栏的士卒,罚以杖刑后,把他开除了。细细想来,如果当时责罚过严或者牵扯面大,很有可能激发矛盾,引起兵变。但文彦博的冷处理,却好比以水浇火,瞬间熄灭了士卒的不满情绪。事情虽平息,但不能姑息养奸。他仅是处理了带头闹事者,没有把范围扩大化,为的也是以儆效尤。

    还有一次,文彦博在自己的官署内打球,突然听到外面有士卒大声喧哗,他让人询问原因,原来是一个违纪的士兵不服官长的杖责而大喊大叫。文彦博把那个士兵叫进来,问他不服处置的理由,士兵说不出来,文彦博就命他出去继续受杖。那个士兵出去后却继续吵闹,文彦博命人直接砍了他的脑袋。文彦博就是通过这样果断行事,达到了整肃军纪、树立威信的目的。试想,如果纵容这些士兵恣意滋事,而不予重罚,那么,作为一个文人统领部队,又如何能树立起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文彦博的果敢,由此可见一斑。正是靠着沉着冷静、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文彦博的人生,充满了常人无可企及的智慧之光。

    处理“交子”事件,又一次证明了文彦博在处理棘手问题上的圆润与智慧。交子,是北宋在货币制度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初在四川地区试行后,效果不错,便开始向全国推广。在此过程中,一些官员急于求成,试图在短时间内全面推行交子,废除铁币。有官员奏请朝廷废止长安的铁钱流通,奏请还没批准,消息就不胫而走。百姓惟恐手中的铁币废除后不值钱,争相上街用铁钱购买物品。而商家又一律拒绝接受铁币。

    一时间,长安市场一片混乱,一些商家甚至关门停业。此事一出,相关负责人请求朝廷下旨禁止罢市。文彦博却认为,如果朝廷出面,只会加深百姓的疑虑和恐慌,招致更大的混乱,只有让铁币重新流通,才能安定民心。文彦博请来长安城中的丝绢行老板,把自己家中上百匹的丝绸交给他们代卖,并要求只收铁钱。此事传出后,百姓知道不会废止铁钱的使用,市场很快恢复了平静。

    文彦博处理各种复杂事件头脑冷静、讲究方法,使各种事件化险为夷。这种能力不仅是官员们为政经验的展示,而且也是当今案例教学的摹本。

    (三)心胸很开阔有容成大业

    文彦博任益州太守时,曾给仁宗宠爱的张贵妃送过“灯笼锦”。御史唐介以“结交宫掖”之名,参去了文彦博的官职。没多久,文彦博却当了宰相。数年后,当有人向皇帝提出起用唐介时,文彦博却不计前嫌,主动向皇上推荐说:“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议论多数还是中肯的,虽然偶尔也有失误,但总的来看做御史还算称职,建议皇帝重新起用他。”以文彦博当时的职务和在皇帝心目中的份量,即使文彦博对起用一事不表态,皇帝也会顾及他的情面,放弃这样一介小臣。但文彦博不计前嫌的优良作风,赢得了朝廷官员的赞赏,使他即使在浑浊残酷的官场上,依然能够身居高位而得以长寿告终。

    文彦博的仁厚,绝不是笼统的老好人式的和稀泥,而是坦然自若,公私分明。在原则问题上,不仅坚守底线,而且处理圆润。王安石早年未出道时,文彦博认为王安石“恬退守道”,上书皇帝褒奖此人。后来,宋神宗欲任用王安石为相,征求老臣韩琦、富弼意见时,他们都推荐文彦博。这样,王安石由原来被文彦博提携的后进一跃成为政治上的对手,然而文彦博对此丝毫不以为意。

    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文彦博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就事论事,该说就说,绝不避讳自己有“攻击政敌之嫌”。朝廷里一些官僚看见他们政见不同,就自别门派,互相攻击。神宗坚决支持王安石变法,严厉处分了几个攻击变法的大臣,却从不怀疑文彦博是这些反对者的幕后首领。由此可见,正是文彦博平时公私分明,正直有为的作风,赢得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最高统治者的高度信任。

    坦荡和宽容,是官场上最难也最需要的气度,文彦博做到了。他在做人处事上,一应以公家利益为上,一切为对方利益考虑,他没有结党营私、挟私以重,或是报复或是打击,而是不断提携新进,团结众人,使人感觉他做人有人情味,做事有公平秤。他遇事凛然有度,敢作敢当;他处事沉着冷静,不乱阵脚,能拎住牛鼻子;他信奉宽则得众,在官场上不树敌、不扛旗,把名声、职位看的比做人淡,使朝廷上下对他肃然起敬。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做到了“与士大夫治天下”。

    (四)谋事有远见做事有分寸

    做官谋政绩,得有好眼光。世事如棋局局新,没有一个长于谋划的头脑,难免经常陷入就事论事、水来土掩的尴尬。文彦博为官,常有深谋远虑之举。平时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他能早有预见、早做准备。

    当时西部边境常有军事冲突,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时有发生。文彦博上书说:“此事于太平年间尚属无妨,若遇战乱年代,何所济之?平时将权不专、兵法不峻耳。”宋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加强了边防建设。

    文彦博就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事与枢密使庞籍讨论,朝中大臣多认为朝廷为了抑制灾民暴动,曾采取在灾区大规模征兵的方法来减少灾民聚集;如果此时再为节省费用而裁汰冗兵,更容易导致被减之人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仁宗犹豫不决,文彦博慷慨地说“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朝廷接纳了文彦博的意见,裁汰冗兵达八万之多,国家财力得到大大舒缓,没有发生暴乱。

    文彦博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往鄜州城内运送粮饷的道路绕远曲折,而城外一条唐朝时修建的道路近且平坦,只是由于无人治理而荒废。文彦博了解这一情况后,亲自带人修复了这条故道,同时他还命人在城里积聚了很多粮草,当地官民都不明白他此举的深意。后来西夏元昊果然率军来进攻,看到鄜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而去。

    文彦博敢于打破常规,在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寻找突破点。他思维敏捷、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时人评价他“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作为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能做到寿终正寝,有其难能可贵之处。

    文彦博做事举重若轻、宽待众人、果断利落,有一种参透人性的自然,有一种深谙因果的从容,有一种铁肩道义的责任。在文人治国的孱弱氛围里,有武将杀伐的果敢;在互相倾轧的政治漩涡里,有公私分明的凛然正气。

    他的经历之丰富,经验之成熟,是纵横官场之人的生动教材,也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标杆。斯人远矣,我们的追怀却能汲取进取的力量,感受政治成熟的魅力。

    【作者简介】乔永胜,太原作协会员,致力于用现代视角检视历史人物,更多还原人性的写作。

    文彦博的特点就是为官时间特别长,他出入官场长达50年,辅佐四代皇帝。因其为官期间公正贤明,乃为北宋一代名相。如果一个政治家能长时间身居高位,说明其水平很高,政治斗争不同于儿戏,一旦倒台可能会连累身家性命。

    而文彦博恰恰可以做到长盛不衰,我们可以从一件小事看出文彦博的权谋水准。在文彦博当上宰相之前,在四川做知府。四川这个地区不太好管理,想当年赵匡胤平后蜀,也是花了大力气的,所以这里的地方官尤为重要。

    为了做好工作,文彦博当然少不了一些人情往来、喝酒应酬,这其中多少有些奢靡之风。消息传到了京城,仁宗赵祯十分不悦,蜀地的安定十分重要,如果官员出现腐败问题,那么会影响这整个四川的稳定。

    于是仁宗派了一个御史,以探亲为名去核查一下文彦博的问题。御史大人到了汉州,旅途劳累,就找到一处落脚地休息。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恰在此时,御史大人碰到了一位好朋友,老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激动之下御史大人就和朋友吃饭喝酒。

    酒席之间当然少不了歌女助兴,一名杨氏美女出现在御史面前。蜀川之地本来就出门美女,这位杨氏姑娘也是倾国倾城,御史大人眼睛都看直了,不出所料倒在在温柔乡里,犯下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

    御史大人还给了这名女子取了个名字,叫杨台柳,酒席当中给那女子赋诗一首“蜀国佳人号细腰,东台御史借妖娆。从今唤作杨台柳,舞尽东风万万条”。

    御史前去弹劾别人,没想到还没到地方,自己就中了糖衣炮弹。到了文彦博府上,自然酒席款待一应俱全,这其中也少不了陪酒女郎。文彦博一声令下,女子们开始载歌载舞,然而其歌词竟然是那句“蜀国佳人号细腰……”。

    这位御史大人听到后,脸都被吓白了,因为那位和他有露水姻缘的女子,恰巧就在那群歌女当中。文彦博这回笑了,继续给御史大人倒酒布菜,而御史大人也再也笑不出来了。本是过来核查别人作风问题的,却偏偏自己先栽了跟头。

    这回还有什么脸面去弹劾人家文彦博,这位御史很快就回到京城,然后“一五一十”把情况告诉了皇帝陛下。这情况当然是说文彦博作风良好,政绩非凡,乃是国家栋梁之才。这下仁宗高兴了,决定升任文彦博为宰相。

    政治家果然是玩权谋的好手,文彦博早在御史弹劾之前就做好了准备,当然文彦博不仅只会权谋手段,他面对奸邪也从不妥协。公元1040年,李元昊发起宋夏战争,首战在三川口打响,宋军大败,刘平、石元孙等将领誓死厮杀,但结局还是全军覆没。

    三川口之战本身宋军兵力太少,而将领黄德和在关键时刻竟然带兵逃跑,让宋军阵型大乱,一度陷入危局,是刘平等人带着剩下的1000多人,和敌人鏖战三天三夜。刘平战死之后,黄德和等人还颠倒是非,说刘平、石元孙等人有投降李元昊的企图。

    好在仁宗英明,最后才澄清了事实。黄德和等人被抓进了监牢,朝廷命令文彦博审理此案。就在审理当中,朝廷派来官员,命令把黄德和等人押解回京审理。这明显是朝中有人想包庇黄德和等人,文彦博严词拒绝:“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

    文彦博拒不执行朝廷命令,独自承担责任,直接就把黄德和等人的脑袋砍下,黄德和作为叛徒,必须受到这样的惩罚。文彦博所做作为,也为三川口之战的英魂,出了一口恶气。总之,文彦博不愧为北宋社稷之臣。

    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七十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彦博(资料汇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fh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