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中国有多少“网红”?
《2016‘网红’生态白皮书》一项调查统计显示,“网红”人数目前已超过100万。
不知从何时起,“网红”闯入大众的生活,各类“网红”铺天盖地,“网红”现象成为公共话题。
每个人都握有自己的“人生剧本”,梦想当“网红”并无不可。问题是,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网红”?
是不是制造点名气就是“网红”?是不是能红便不讲底线,是不是成为“网红”就可以将名气“变现”?
不难现象,有些“网红”就像是口红,以为弄点动静,然后搽脂抹粉就能招摇于世。
面对这种现象,越是众声喧哗,我们越需要冷静:越是“网红”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越需要重新定义“网红。”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网红”都能成为偶像,更不是当上“网红”就可以任性无节操。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95后奥运选手傅园慧赛后接受记者采访,她率真的表情和语言,被网友编辑成表情包和段子,一夜之间红遍网络。
有网友评论说,傅园慧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正是对享受体育运动,超越自我,追求桌越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诠释。是体育运动中最能感染和发动人心的一种力量。
这种自信开朗不是装出来的,这种积极向上精神风貌,代表了运动员对体育运动的深刻理解,傅园慧成为“网红”势必感染更多人热爱体育,拥抱体育精神。
有一类人也是“网红”,比如“最美妈妈”吴菊萍,两岁女儿突然从十楼高空坠落,身为路人的她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徒手抱接,孩子得救,她的手臂被撞成粉碎性骨折。
事后吴菊萍一脸平静地说:“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吴菊萍的事迹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当天就有超过十万的点击量,在考验面前不踌躇,这样的平凡人善举赢的世人的尊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是我国遥感领域的专家,他在讲座上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李小文身着朴素外套,脚穿一双布鞋,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强烈反差,但他却是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遥感基础研究领域少数几位国际知名专家之一,被网友评为现实版的“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400万次,
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的背后,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布衣院士”李小文令亿万国人感动。
2017年6月初,一张普通的照片在经社交媒体发酵后,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照片中,一位满头白发衣着朴素的老先生,在高铁二等座上埋头翻看资料,同时笔耕不辍地进行演算,粗粗一看,让人感觉这位老先生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什么叫作活到老学到老。人们感叹的是,照片中的老先生刘先林又是一位“扫地僧”――他是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行业的泰斗,曾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內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走红后,他婉拒采访,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
我们激赏傅园慧、吴菊萍、李小文、刘先林……首先因为他们向社会展现了美好的人性和真善美,我们需要并相信这种美好。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这样的“网红”才是真正的“网红”:有思想,不庸俗;有积极价值,而无现实钻营。
必须提及的是,像傅园慧、吴菊萍、李小文,刘先林等“网红”:不是制造出来的,不是靠“碰瓷”碰出来的,也不是靠炒作营销包装出来的,他们不是沽名钓誉之徒,他们成为“网红”极其偶然,唯其偶然,才更真实:唯其不刻意,才见人格高度。
因此,与一般汲汲于“变现”的“网红”不同,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默默运行道德底盘,代表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繁华的世界里,人们的需求欲望都被充分激发,面对种种诱惑,保持內心的宁静越来越成为一种稀却的品质,这也是人们对两位老先生持有敬意的原因。
诚然,他们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于朴素作风之间的反差,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接受社会的关注与赞美。 但对他们自身来说,这或许只是多年来的习惯使然。在急功近利、飞扬俘躁的年代,能够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这种乐趣的人少之又少,而真正静下心来钻研的人,既能享受到“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恬谈闲适,往往也能有大成就,得大清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