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那些淡去的节日
窗外飘起了细雨,斜斜地打湿路面,绽放的杏花,含苞的桃花都沾满忧伤,即便那些随风拂动的轻柳,绿草也都带了几份凝重迎接清明。
许是物候的原因,许是心情的原因,清明前后总会有场淅淅沥沥的雨浸透人们的心情,在草长莺飞,花红绿柳的时候,心底潮涌出一抹肃穆面对青青的坟头,面对已故的先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份哀思随着时光的变迁非但没有消融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潜入人们的思想深处。清明扫墓,添土上坟已成为人们追忆先烈、祭祀先人、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一束洁白的花,一捧新翻的土即使隔着时光的交错也依稀感受到故人的存在。这种追思像一条绵延不断的纽带连着根脉,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其实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是节日——“寒食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当他要分封大臣时,介子推却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被焚于山中。晋文公被他忠诚之志所感,下令修庙立寺,并把他的死难日定为“寒食节”,即禁火寒食。虽然介子推封建的愚忠思想不为世人推崇,但他廉洁,清正,志向高远的品质依然让后人敬仰、追慕。
无独有偶,清明、寒食节未到,早上刚刚醒来就收到一条微信:“有句话在我心里憋了很长时间了 我只想对你说三个字 我 。 。”。我先是一愣,继而苦笑,然后颇有酸楚地回了一句:“你是在过愚人节吧,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很多,我们可否先把它们过好?”对于西方的节日,我一向不反对但也不崇拜,虽说中西方文化交流无可厚非,但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国外接受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可我知道中国人对西方的情人节已经近乎疯狂,可怜对中国自己古老的情人节——“上巳节”又知多少呢?
上巳节又称“三月三”,“女儿节”,据《诗经》记载,比西方的情人节早了近1000年。《诗经•郑风•溱洧》 曾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浪漫的三月,阳光明媚,东风拂面,少男少女在春光里踏青赏花,追逐嬉戏,以芍药定情,多么富有诗意的场景,多么富有生机的时令,可是我们自己却生生地丢掉了,却在别人的节日里诉说缠绵的情怀,这怎不让人有几分酸楚?
《论语》中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对上巳节活动场景最生动形象的描述。三五成群,呼朋引伴聚于滨水河畔,可以谈诗论词,可以赏花吟柳,还可以做些儒雅的游戏,如“曲水浮素卵”或“曲水浮绛枣”,最雅致的莫过于“曲水流觞”了。而在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要数王羲之与众友相约于会稽兰亭的那场相聚。大家临水而居,置一酒觞顺溪而下,停于此便饮其酒作其赋,景美酒美诗美,王羲之兴而挥笔作序,洋洋洒洒的墨香在上巳节流光溢彩,绽放永恒之花,成就了流芳千古的《兰亭序》,那一行行行云流水的笔迹里似乎还潮湿着当时景当时情……
与“上巳节”呼应的是“重阳节”,前者是暮春踏青,后者是暮秋别青。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上元节”等等,充分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中国人一直崇尚自然之道,中庸之道,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其丰厚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韵味,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性、包容性,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每过一个节日都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温与传承。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身为中国人我们要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发扬壮大,这才是做一名中华儿女的本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厚重,是一块珍稀的美玉,经过反复打磨,雕琢一定会更加通透,剔亮,闪耀于世界之林。
守好民族魂,护好民族根,重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领悟祖先流传给我们的珍宝,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修身养性崇尚礼仪,做一个真正从传统文化走出来的中国人!
重拾那些淡去的节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