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想法
《孟子》(十二)告子下篇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核心知识点、应

《孟子》(十二)告子下篇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核心知识点、应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4-01-08 16:55 被阅读0次

    核心知识点

    “不教别人”也是一种教育?

    孟子曾在《离娄下》中有过这么一句话:“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想去,其间不能以寸。”

    意思其实就是孟子要把世上好的不好的人都拉扯起来,可以说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义务教育第一人。但在这一节里,他却又说“予不屑之教诲”,难道儒家先贤孟子,竟然也有不想带学生的时候?

    这句话其实不能孤立来看。首先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在《告子下》中,有一个名为曹交的人前来咨询孟子,说自己有伟人的身高,为何没有伟人的能力?孟子摇摇头,发现这人不能教。因为他内心傲慢,把一切东西都归结于外在的条件。

    从这一点,我们其实能窥见孟子教育的底层逻辑。孟子认为,教育是“令其自觉,促其养心”,最后都应该回归到认识、丰富和扩充自我,并对社会和世界有更深邃的洞见。而那些冷冰冰的知识,只是迈入学习门槛的第一步。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孟子拒绝教诲的曹交,他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不懂得反求诸己,还停留在对外物的追求上。所以,孟子不教他,反而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逼迫他们反省自我,退而思过。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应用延伸

    成年人的基本修养:不给别人讲生硬的道理

    为什么大家会如此讨厌爱讲道理的人呢?

    首先,道理总是干巴巴的。当一个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他真正渴望的帮助无非是两种,要么是找到解决方法克服眼下的困难,要么就是寻求情感共鸣,大家能够一起哭哭笑笑,共同分担情绪。而道理,正因为它绝对正确,反而自带壁垒,阻碍了人与人的情感流动。

    其次,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无论好的、坏的、圆满的还是遗憾的,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母、领导甚至其他长辈,他们作为过来人,的确能提前预知到一些未来的风险,所以他们想尽其所能帮年轻人避开路上的荆棘。但这么做,反而让我们失去生活的自主权。

    当然了,如果这个道理应该讲,那我们绝不能退缩。我们讨厌的是讲道理的派头,是生硬又正确的“废话”,而那些真正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活经验,人人都是爱听的。这种时候,我们不妨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说说自己之前碰到类似情况是怎么思考的,给出几种可能性,而不直接教他做事。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更近一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十二)告子下篇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核心知识点、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in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