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参加主持并策划聚行演讲活动,一个人完成话题选择、开场、主持控场,第一次做,既紧张又兴奋,开场有好好准备,但是主持的临场能力,没有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只能把活动的创办者请到现场坐镇,至少心里安心很多。
- 刚开始没人破冰,导致场面有点尴尬,还好有活动小组的小伙伴及时救场,话题慢慢打开,后来才有人陆续上来讲,一旦场面热了之后,很多人就收不住,控制不住时间。
面对收不住的情况,学到一招:直接提醒还有10秒钟,而不是生硬打断,给演讲者预留缓冲时间。 - 聚行的活动,很早就在豆瓣发布,也有不少人留言想参加,但是到现场之后,还是需要不断鼓励,其他人带动,才有人愿意上台,导致我一度担心,没人来讲就尴尬了。后来分析,豆瓣上报名的有意愿的人,没有做到及时跟进,丢失了,导致担心现场名额不够,要在活动开始前1,2天就要提醒到场。
- 临场的反应能力还有待加强,开场的材料可以事先准备。但是针对现场的各种情况,如何应变,就要考验反应能力和临场能力,还需要不断的磨练。
- 好好准备,活动的流程,开场、结束等,尤其是经验少、不懂套路的,就不要靠临场发挥,提前准备。
我选择的话题是“阶层固化”,以下是活动前准备的开场:
开场:欢乐颂,这个电视剧里面有两个角色,Andy 和 樊胜美。Andy 学历高,职位高,有很好的人脉(CEO 男闺蜜),甚至还有高富帅的男友“小包总”,最后还收获了亲情,这是大踏步走向人生巅峰的节奏呀。而樊胜美,一心想掐尖却总也无法跨越阶层的鸿沟,始终摆脱不了家庭带给她的影响,哪怕后来她变得很努力,她的家庭时不时整点幺蛾子,就把她打回原形。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就是想过的好一点吗?怎么就这么难呀?很难吗?难呀,因为她说的好一点,至少要中产了,而且在上海这种大都市。她从一个普通人踏入中产都已经那么难了,更不要说到上层社会吧?
之所以选择“阶层固化”这话题,是因为我的一个亲戚也是今年参加高考,我就比较关注这方面的新闻。看到网上有个报道,提到的北京市文科状元的一番话:“我的父母是外交官”,我又出生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能享受很多外地孩子享受不到的教育资源,相对与他们比较容易考上好学校考出好成绩,考到好学校。 “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 高考状元的这番话,其实说的是跟阶层固化引起的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而教育是可能是大多数普通人逆袭的唯一路径。如果教育资源越来越像中上层集中,那普通人想要跨越阶层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是不是挺让人悲观的?
古代有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而现在迁居的成本比过去高出很多,教育背后可能有户口,学区,学费这些门槛,对普通家庭来说,很可能是无法承受的成本。 - 社会资源或机会是稀缺的,一旦被一个人占用了,那这个资源就没有了。而占用这个资源的人,往往是已经成功或者在别人看来更可能成功的人,也就是更强、更有优势的人。
这就是强者恒强,赢家通吃。有人因此很悲观,很焦虑。我身边的一个朋友非常渴望高薪,当然她工作也很努力,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她不要让她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一些的人看法,当然还有一些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因为阶层固化而导致的资源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固然存在,强者恒强是事实,但没必要因此过度悲观。很多人还是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尤其是我们身处在互联网时代。
比如:
- 得到的口号,终身学习,我觉得“终身”这个很好,因为重新定义了学习的周期,可能在原来固有的观念里,教育或者学习,更多是指校园内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这个社会大学的学习。
有些人可能在起跑线上(或者校园学习)不是那么突出和拔尖,但是却在社会大学中取得了成功。马拉松从来不是看起点谁跑在第一,不是吗?我想想大家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 - 知识变现,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我身边已经有朋友开始了知识变现。
我的一个朋友考到了3级心理咨询师,开玩笑的说我给别人咨询是要收费的。还有一个朋友写文案、策划案很不错,听他咨询也要收费。上周听他说,他第一期的小目标7个人已经完成了。
当然我的这些朋友不是专职做,有些人就更专业了,内容和价值更大,影响力更大,知识变现的金额也就越大,这些就成了知识IP。而对他们来说,这个社会,知识变现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变现的金额也越来越大。
如果你去问他们对阶层固化的看法,他们不会像前面一些人那么悲观和焦虑。因为在他们看来,在现在的社会,优秀的个体,越来越难被埋没,或者越来越容易被发现,这些人实现知识变现也越来越大,那这些人的成功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对同一个话题,有些人很悲观焦虑,有人却持相反的态度。欢迎大家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