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周,我们共读韩雪屏教授《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
预设,是一种能力
——读韩雪屏教授《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的思考
反复品读韩教授《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掩卷沉思,终不得其旨。唯一无障碍阅读的是,韩教授归纳出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八个主要的创作空白类型。其中,预设这一类型,我深有感触。
文本中的预设不可穷举。这几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七年级上册两篇课文,一是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两篇文章都是优美的写景散文,抒发了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中,预设的地方也很多。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学生说这里的“一切”不仅是山,是水,是太阳,它还指下文拟人化的小草,花,风,雨。内容包含了下文,结构上又是总分关系。“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有的学生说,这里写了小草的包容。仔细想想,这样想着也未尝不可,春草是可爱的,充满生机的,更是包容的,正因为这些诸多的原因聚合在一起,才更显得草之可爱,草之生机勃勃。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只有深读,细读,才可以捕捉到语言文字中的深刻内涵。
写作中的预设信手拈来。写作中的预设,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铺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灵巧运用难度很大。开学以来,坚持带领学生进行微写作,调动学生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的兴趣。前几天以“上学路上或放学路上”为题,写了一篇微写作。收到学生的作文后,我发现刘奇辉的作文中有个很好的预设,于是我就以他的作文为范文,和同学们聊聊预设铺垫的作用。“他的家离学校很近”,到后来,“我放学后可以去他家看望。”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预设,不过就是为了照应后文,为下文做伏笔。俗话说:“前有车后有辙”,前后勾连,互相呼应,是写作的一门技巧。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只要用心训练,学生还是可以有这样的写作意识的。
韩教授在论文中,结合具体的例子讲到的其他几种创作空白,细读还是非常有意思的,虽然又是一个大块头的“烧脑”文字,只要细细啃读,还是可以略懂一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