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难小友》——我想,当一个人已经不能在他的同类中寻求到友谊与关怀,而要把他的爱倾注到一条四足动物的身上时,他一定是经历了一段难言的痛苦和正在苦熬着不能忍受的孤独的。”
这是《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中的一段,我想大凡是《生死场》那般的生活境遇,人和动物都只能忙着死,忙着死,他们之间是会产生情感的,若恰逢世态炎凉,这种感情会显得弥足珍贵。
文学史上曾有四部作品提到过人和动物的情感,《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小王子》,《红旗谱》,《生死场》。我把前两者划为一类,后两者划为另一类。
前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描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从陌生到互相需要的关系,即使《狗》(《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简称)是以写实的“文革”事件为大背景,《小王子》是以虚拟的外太空为背景。借用狐狸的话说,:“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样没有什么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是一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了。”无助的环境导致了驯养的发生,驯养导致了情感。
后两者则都是纯写实主义,且描写的时代都是大革命失败前后,人如动物一般活着,《红旗谱》里,包括朱老忠一家在内的乡人们受到恶霸冯老兰的欺压,《生死场》里的女人们在男权主宰的社会里被压得窒息。在苦难日子,人过得和牲畜一样的生活,人必须靠牲畜来过活,这种需要大多是物质上的,而非精神上的。比如,《红旗谱》里老驴头需要杀猪后卖的钱为春荒做准备。《生死场》里的王婆也因马皮还能换成钱,而被迫将马送进了屠宰场。
《红旗谱》里的“猪以为老驴头又要给它篦虱子,伸开腿躺下来”,老驴头给它喂了好几袋山药供其长得肥壮,这些“宠溺”,都是因为猪能换成钱,能供人生存。《生死场》里的王婆,“她颤寒起来,幻想着屠刀要像穿过自己的脊背”,生活在那个时代,王婆和马竟能感同身受,还写到“等王婆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猪也正在生小猪”。人和动物一样完全处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中,他们把生命的出现不是作为人的存在过程,而是当作普通动物的生理机能,这不能不叫人震惊。
总体来说,《狗》和《小王子》里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更为温情,人不是屠夫,或动物的主宰者,而是站在同为生命体的立场,和动物和谐相处。而《红旗谱》和《生死场》里的人和动物的关系是不和谐的,人是把动物送上断头台的始作俑者,而动机来源是为了生存,人和动物同时被放在命运的砧板上等待宰割。
不免有些伤感,也更欣慰于邢老汉护狗的行为。但毕竟马能拉货,猪肉能吃,狐狸只是童话故事里的角色,狗也不是人们常吃的肉种,也许它们祖先在人类生活中的位置就注定了它们的命运。但若动物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方式只能是被宰杀或奴役,又会少了太多人情味,我想这是虚构童话故事《小王子》成为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的原因。但人生终究不是虚构出来的,现实里没那么多美好,在此我更推崇《狗》里所讲诉的人和动物在患难中相互取暖的关系,“小王子”身上的童心是难能可贵的,而邢老汉身上的憨厚善良劲儿,不是另一个宝贵的精神象征吗?所谓患难见真情,我相信人也是,狗也是。才有了开篇的“患难小友”之说。
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第三期
第十六篇
网友评论
欲点千枚赞,喝酒不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