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主旨?
“救救孩子……”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们都在呼吁我们,要关注下一代的成长。
鲁迅先生发表狂人日记的时候,正好是“五四运动”前夜。虽然不曾处于那个年代,但是从文献,从历史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人们生活窘迫,思想封建。正值改革时期。而我们所熟知的封建社会言论是不自由的。所以狂人,一个患病的人,他的言论是当不得真的。正所谓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揉碎了给他看他也是不懂。
所以《狂人日记》应运而生,开启了白话小说时代。
从文章结构看:
文章含有序言和日记两部分。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序言中叙述主体是“余”,讲述的是“余”听闻他的朋友昆仲的弟弟生病的故事。序言给出了具体的人物和背景,告诉大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既然是真实的,那么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应该是让人通过日记部分认真研读,懂得他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日记是指用来记录内容的载体,日记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
第一篇日记,文中的我是狂人,那么他又是谁?是那很好的月光亦或者是新生?三十年没有见了,今日得见,是否说明狂人在写这日记的时候,自己已经开始意识到之前三十年的生活都是混沌的,今日之后开始重生。即便是要重生,还是需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正盯着他。
鲁迅采用简短的话语告诉大家,即便是要革命,要运动,即便是看见了希望(月光)我们仍然要小心,因为还有一部分顽固,封建,专制的人(赵家的狗)在盯着我们。
第二篇日记,今天没有月光,预示着这是旧思想与新思想的拉扯和斗争。狂人代表着新思想,那群遇见的人是旧思想。所有人在面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时候,都是恐惧的,议论的,他们对“我”排外,包括那群孩子,本该接受新思想却被父母固化了思维。
我们存在的矛盾是什么呢?是“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陈年流水簿子这是保守的封建文化,所以那些人怕我,害我。
第三篇开始讲述吃人,“我”意识到他们要吃我,包括我的兄长。尽管他们打着为我好的名义,但是实际上他们都是想要吃我。文中句子有些散乱,符合“狂人”病态形象,他生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他“晚上总是睡不着”,他意识到书本上“仁义道德”都是吃人。
“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句话是狂人的自我反思和忏悔。他在劝大家不要吃人,可是他自己的力量是薄弱的,甚至他自己也受其影响,“未必没有吃过人”,狂人对这个吃人的社会感到了无力,他意识到,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他发出呼吁:谁来救救孩子……
绝望又带着希望的呐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