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论述了君子与小人学习的目的的不同,从而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那么现在就要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了,学习当然也是有方法的,也就是有策略的,学习又有哪些策略呢?我们就请跟随着先人的引导来探索我们到底该怎样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知道,许多人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就是:我们经常复习,对以前的知识就会有新的领悟,就可以成为老师了。难道孔子说的,真的就是滚过,以前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吗?“温故”温的只是那一个个知识点是否有记牢吗?当然不是,在孔子口中温故,其一是让我们通过我们新学的知识,对以前所学知识get到新的理解之后就可以去解决更多新的问题。其二就是回顾自己是否有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和道理行出来。光学到了知识可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对照圣人的道与仁对照自己以前的行为是否有与其不符之处,从而加以改正,才可以成为真正的老师。这就是我们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温故知新,也就是不断去反省自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们粗略一读,就能得知孔子要表达的就是,学习是需要学与思的双重结合。那么如果只是学,却不去加入自身的思考、自己的疑问,那么就会迷惘;如果你只是发出自己的问题不断去思考,却不发出实际的功夫、努力的去学习,那么其实你的思也就是在空想。所以我们要思、学结合,不断输入新的知识点,并且加入自己深切的思考、两者都不可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啊,当我们与好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每个人身上肯定都有可以为师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发现他的优点,并与他一起发扬它。不过每个人身上也必定有着缺点,如果君子,发现了他人身上的一些缺点,一定事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如果他犯的是底线错误,我们就需站出深来,对他加以提醒。还有一句话,表达的也是与之同样的道理“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啊,当我们见到了贤圣之人,当然要有力求与他齐优点的心,也就是成语见贤思齐。而当我们见到有人行不贤之事时,也一定要马上回归自己反省自己的作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一条不会丢失方向的学习方法。
然而,学习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才是成“文”的真正方法。正如当老师在给同学讲课的时候谁说同学的观点不能启发老师的思考呢?谁说一个小学学低年级的孩子对于小昆虫的认识就不比你高呢?所以我们需要时刻抱着一颗敏感的心,一颗不分高低地位的心,去探索、寻求我们需要知道的答案。
孔子对于他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非常高的要求,他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当你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达不到兴奋的程度时,老师就不要去开导他;当你思考一个问题时连心都不动的话,老师就不要再去提醒学生了。而当你真正将这个问题向他解答了,之后他却仍然不能举一反三,那也就不要再去重复教导他了。这说明什么呢,如果你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愤也不悱,那就证明你没有真正的去思考。而当老师已经将这个问题明明白白的讲给你,但是你还不能举一反三,那其实你的学习就是在等待着他人对你进行知识性的灌输,你自己是根本不可能独立去探索问题的,这样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加入自己真正的思考,只有动了心,才叫真正的学。
请问学习的成败到底该怎样判定呢,孔子曾说过“功亏一篑”,意思也就是说你的完工就差一个“竹筐”。我们在做一个事情的时候是不能这里漏掉一点那里漏掉一点。这样的话你的学习是不可能精的。我们需要的是滴水穿石的毅力,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学习是不得中断的,要不然。就如你即将磊成一座高山却只因少了一个竹筐而不能完工。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么孔子所说的“知”到底是什么?“不知”的又是什么呢?孔子曾说过“四十而不惑”,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就已经辨析过孔子所说的不惑,不惑的并不是那知识,因为知识是永远都学不完的,而孔子的不惑,不惑的是哪个方向,有了方向才会有有价值的学习。而知与不知也是如此,正如你知道你所要追求的那个道,并努力去学,你知道学的东西是永远学不完的——而这就是真正的“知”,而如果你知道的越多,其实就越知道自己不知的东西之多,这就是你的“不知”。正如我们形容圣人大智若愚,这个愚自然不是贬义词,而是说:越是有智慧的人他就越知道自己的前进的道路还是很长的,而自己在这伟大的道路上,看起来就是如此渺小如此得“愚”啊。
我们不难看出圣人在不断地学习中,一直贯穿了内省的层面,一个人的智慧是没有上限的,只有我们将这些圣人的学习方法融汇到自身,我们所学到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