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说一个学霸考入了北大,却得了抑郁症,原因是他以前在班里总考第一,到了北大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了第一。
儿子昨天说他同学又没有去上学,原因就是老师又说了让他不爽的话。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心理很脆弱,真的是玻璃心,根本没什么抗压能力。其实,这和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很多家长总是盯着孩子的成绩,他们打心眼里就觉得成绩代表一切。有的孩子才上四年级,七年级的东西都已经学完了;有的家长一年花数万元在外面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寒暑假都不休息,孩子们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
其实,家长们努力错了方向,并没有从根上解决问题。
在《性格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保罗·图赫经过多年的研究调查,发现真正能决定孩子幸福和成功的是孩子的性格,比如勇气、好奇心、积极乐观、意志力等。
正如邓亚萍女士所说,太多的人们将努力花在了提升自己或孩子的“技术”上,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这几天刚看完邓亚萍写得《心力》。邓亚萍,大家肯定都知道,没错就是那个乒乓球世界冠军。
没读《心力》之前,我单单以为邓亚萍是因为乒乓球打得好,才能得世界冠军。读完《心力》我才知道,不是球打得好就能得世界冠军,心理素质好才是得世界冠军的前提。可以说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就得不了世界冠军。
其实,我对世界冠军并不感兴趣,我好奇的是邓亚萍退役后,又去了清华读书,从零基础学英语,竟然读到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她是怎么做到的?
《心力》就是邓亚萍女士根据自己的心路历程,总结出了一套打造奥运冠军的心态大法,来帮助读者提升心理素质,从而让我们更耐挫,更能抗压,更有自信,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如果,我们从小没有培养出强大的心理素质,按照书中的一些小技巧和方法去训练,去刻意练习,还是可以慢慢提升的。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邓亚萍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发现多年的体育训练让她在学习的毅力和方法上有了自己的优势。
比如,学英语死记硬背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折磨,但和她小时候的负重训练相比太容易了。她的学习进度缓慢,但是也从不焦虑,因为她在打球的时候就明白了只有千锤百炼方才成行。
多年的体育锻炼形成的坚毅的品质,助力了她的学习,成了她的独特优势。从退役到毕业,从商业到公益,体育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了她内在坚守的理念和信仰。
可以说,体育成就了邓亚萍的一生。她要让这种体育精神延续给下一代,因此在她的鼓舞下,儿子也加入了乒乓球队。她对儿子的寄语是:情愿你痛,也不愿你甩锅人生。
体育训练,造就了邓亚萍强大的心力,塑造了她坚毅的品质,这些才是她一次次创造辉煌的根基。
《性格的力量》在家长教育孩子上指明了大方向,就是从小要注重孩子性格的培养。而《心力》这本书让我觉得体育运动,一定是培养孩子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永不言败的性格最好的选择。
正如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教授所说的,体育带给青年人的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可以从运动场“迁移”到一生所有境遇之中,发展为优秀公民的道德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