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我久违的朋友。 它淡出我生活已太长时间。有句话说,没有记录的日子就像未曾活过。留下痕迹,就是我此刻想要做的事情。
说不清是被什么触发,就是有个强烈的念头:我要开始持续写作。
一切充满未知。这可能只是我的一时兴起,最终不了了之;也可能一发不可收拾,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真正开始,才能得到答案。
交付的艺术
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所创造的,终将塑造我。无需多谈。
而持续写作,则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写作节奏,生活习惯,甚至身心平衡的要求。
乔布斯说:能交付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文章就是我的产品,持续的产出和交付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能力,也正是挑战所在。
同时,持续写作还意味着,不依赖灵感而写作。“文思如尿崩” 的时刻,总是可遇不可求的。何以让灵感的激荡再现,惟有从写中求。这正是写作的乐趣所在。
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余华
写作和读书一样,只为取悦自己,将思想疆域和内心世界中的美好,交付给自己。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或者得到什么外在回报。我相信,最终我得到的,远大于这些。
给自己的要求
持续写作至少有两个硬性要求。
首先是主题写作。每次写作要有明确的主旨,不能漫无目的记录,否则起不到梳理思维、组织内容、凝练表达的锻炼作用。
其次是完成度。结构完整,难度较大的文章允许分多天完成,以保质量;篇幅适中,每篇1000字左右。其实字数什么的都是浮云,只是前期需要给自己这样一个预期的引导。
另外还有一个附加要求,就是时间控制。选择在每天的何时写作,以及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长,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控制,逐渐形成固定习惯。
“写作”的选择
持续写作比较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就是写什么。要做到每天写作1000字,对于以往不常动笔的我来说,创作密度还是比较大的。找不到东西可写,貌似是我后面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难题。
然而实际上,能写的东西着实不少,只是敢不敢,愿不愿尝试罢了。我可以尝试很多不同内容的写作:
- 输出:
也就是对输入的转化,把学到的东西咀嚼消化,通过写作真正转变成自己的,如常见的读书笔记等。 - 见闻:
生活是一切素材的来源,把日常见闻对自己的“触发”,记录下来并展开思考,就是最真实而鲜活的文章。这需要一颗敏感的心。 - 习作:
尝试写不同文学体裁的文章,如短篇小说、散文等,通过练习发掘自己的可能性。 - 攻略:
把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或信息,归纳整理成完整的介绍文档分享出来。 - 命题:
即使是翻字典随手选出一个词,做命题作文,也得给我写。这显然是最次的选择。
发现不一样的自己,这不正是我想要的么。
“持续”的方法
持续写作,难在“持续”二字。很多习惯没有最终养成,都是因为输给了时间。如何确保我能持续地走下去,是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
监督?没有监督!
宣告天下,让自己接受他人的“监督”,这种“赌面子”式的做法或许是有效的。但是于我,对自己的叩问胜过给他人一个交代。这是很个人的一件事,能否忠于自己的选择,只有自己知道。 -
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灵活度。
重要的不是死撑到底,而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知道一天不落的写作很可能做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Game Over。陷入自责或纠结,只会把一件美好的事情变得痛苦。给自己有限度的调整空间,没有笔直的航线,只有可控的航向。 -
尽量保持一定的预见性。
假如未来几天的安排具有不确定性,那就提早准备、提前完成,跟做工作计划一样。这件事完全值得这样负责的态度,因为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本职工作。 -
习惯不会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成就。
这关乎精力管理。每天划出固定的写作时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会牵涉到一系列时间安排和生活习惯的调整。要在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写作、锻炼,身心平衡的状态非常关键。 -
重视反馈的力量,但不舍本逐末。
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外界的反馈都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把事情做得更好,持续下去。但过分关注只会得不偿失。
不在乎10000小时的“专家定律”,还是21天的“习惯法则”,能做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打死都坚持不下去,那只能说明其实我还不够热爱。
向左是千万个不做的理由,向右是千万种能做的方法,都是一念之间的事。就像一记本垒打清脆的击球声,给村上春树带来的那个念头,让他一写就是35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