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问
第三轮读《学记》,跟着王树枏老先生的《<学记>笺证》学习,发现《学记》的每一章,甚至是每句话都可以从《论语》或者其他经典中找到印证,这是不是就是经文互参,经经相通呢?
《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作为“万古师表”的孔子,是不是“善答问”呢?
细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作为老师,回答弟子或者时人的问题,总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看病下药,受到最佳效果。仅举孔子回答几位弟子“问仁”的问题,来揣测我一下孔子的“答问”之道。
“复圣”颜渊作为孔门第一弟子,孔子的心子,“闻一知十”,可谓是孔门最大的“叩钟者”。“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回答颜回的“克己复礼”“四勿”,被后人看成是对“仁”最圆满的解答,都是为仁的最高境界,皆数心法中的心法,非颜渊不能理解。所以,颜渊“不违如愚”,然而“亦足以发”,其余即使是孔门智者代表子贡恐怕也不一定能全面理解。
作为孔门最适合出仕做大官,可以“南面”的冉雍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见大宾、成大祭、在邦、在家,也非仲弓之能事。所以,孔子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告诉仲弓什么是仁,同时,还将一个世界黄金规则告诉了仲弓。
子贡,孔门最善言语善问的弟子,智慧聪明,“亿则屡中”,“分庭抗礼”,问问题也总是刨根问底,总爱用“减法”迫使老师把最重要最简单最关键的答案说出来。他和老师讨论“仁”的问题,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想要自立,便会帮助别人也能立;想要自己通达,便会帮助别人也能通达。这种反求于自身,推己及人的行仁方法,恐怕只有子贡能做到吧!
对高调激进,“难与并为仁”的子张来说,孔子回答是“恭宽信敏惠。”这些高深抽象的道理,对于颜渊、仲弓、子贡、子张这些上根之人讲,他们能听懂能理解,也能笃定地去“请事斯语”,而对于一些下根之人,该如何回答呢?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出身贵族,条件优越,又有爱说话的毛病,孔子给他说“说话时慢一点,迟钝一点,多想想”。这就是从非常具体的说话做起了。
针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因势利导,这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啦,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对同一个人,同一个问题,由于他自身的学习成长,学识见解的提升,在不同时期做出不同的回答。
入学较晚,基础不好,但又勤学好问的樊迟,在初入孔门时,也曾经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但“樊迟未达”,又回头请教其他同学。后来,樊迟又两次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分别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由浅入深,步步提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樊迟的学习进步是如何的快。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与孔子对与颜回讲的“四勿”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并不相违背。只是“四勿”比较难,因为颜回是上等利根,所以孔子对颜回这样讲。樊迟和司马牛会差一些,属于中下根,孔子说樊迟是“小人哉”,小人不是说是坏人,而是心量小视野不开阔志向不远大。他们的根性没有颜回、仲弓、子贡和子张高,所以孔子要对他们讲得比较易学易掌握,容易受持,让他们从“言语”和恭、敬、忠里面去学仁。
《论语》包括《家语》书中,孔子回答问仁有各种答案,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层次:一是仁的本质,一是实践仁的方法。“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从仁的本质去回答,“四勿”就是心法的根本。对于樊迟的回答“先难而后获”“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以及回答司马牛的“仁者,其言也訒”都是从实践仁的方法和途径去回答,偏向于操作层面。换一种方式理解,“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从充分的角度去回答“仁”,而“仁者先难而后获”“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其言也訒”则是从必要的角度回答,这样,我们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差异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96927af9465e1ad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53584b1fc2ff720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