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健康&养生
有人说,活着比死了还痛苦,想自杀;为什么不去流浪、拯救一下?

有人说,活着比死了还痛苦,想自杀;为什么不去流浪、拯救一下?

作者: 吴益军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8-25 12:45 被阅读198次

    不少人说了,他们活着比死了还痛苦,在他们眼里,自己活得还不如一条狗,为此他们到处找方法——如何少受些痛苦地死掉?

    看到他们,我总会想,这么痛苦,为什么不去流浪、拯救一下?

     1.

    我说的「流浪」是指,以主动,或被动,或是二者兼具的方式远离当前一团糟的生活,自我放逐到异域他乡。在我看来,流浪才是大境界,无论关于脚的还是关于心的!

    说「境界」就有点装逼了,对不对?但我推崇流浪不只为这个。

    我推崇流浪,主要是因为,对我们来说,尤其是对被生活所折磨乃至考虑自杀的人来说,把流浪作为生活方式,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放下一切(自杀可不是放下一切了,而是因为舍不得放下一切,剑走偏锋般的选择放下生命),做回自己生命的主人。

    此外,比起难以预料的自杀,流浪也能给自己一些机会——后悔的机会和活着的机会。

     2.

    虽说和旅游、旅行不同,流浪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但流浪还是有方向的——精神家园。

    如何找到这个家园呢?在流浪之前,我们得对起点作一些要求。

    一开始,我们就得迅速地去到比较远的地方,比如说千里之外。有了距离还不够,作为流浪的起点,这个地方在某些方面还得和原本的生活环境有巨大的反差,比如说风土人情、经济条件、陌生程度……

    为什么作这些要求、搞许多花样?为的是尽快地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拯救才能开始!

    不过,我们要清楚,这个家园多半不会出现的,就像早有人预言过的那样:「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就是讲,精神家园不是一个可以到达的处所,而是一个到不了却始终存在的精神之域。

    这个精神家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流浪的路上不断地被重塑。

     3.

    说起流浪生活,有些人会想到荷马笔下的那个了不起的流浪汉——奥德修斯。

    与奥德修斯超现实的流浪经历相反,我们的流浪更多地穿行在现实的时空中。在这儿,没有神佑和诅咒,也没有人与神的无聊争吵和纷争不断;我们毫无牵碍,来去自由。

    那么,在这自由的时空中做一个流浪者,我们的衣、食、住、行哪有着落呢?

    我们可以搭便车,宿帐篷,偶尔也能以劳动挣点零钱花花,间或体验一番乞讨的生活,必要时甚至去偷窃;不过,即便是偷窃,也不要过分——只为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

    换句话说,虽然流浪,我们也要举止得体,连自己都不得不赞叹自己的正经。

     4.

    在流浪中,我们不必刻意地规划行走的路线,从这个镇到那个村,完全出于偶然;我们用脚步描画生命的地图,但决不妨碍别人,也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我们可能占用别人的空间,在别人的屋檐下或柴房里睡觉,但片刻之后我们就礼貌地将空间归还了,仿佛是个透明人……

    这一路上,随性是我们留给所有人的印象,洒脱的背后是我们对自由的追求。

    也许就在我们把帐篷搭好,邋里邋遢地跟一户人家要水喝,而正在门口劳作的人不无羡慕地想:「这个要水的人很自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我想自由,我要自由。」

    内心深处,人们往往珍藏着自由的梦想,我们的出现唤醒了旁人心中的梦想。

    …………

    当然了,流浪时,是不是必须搞得这样苦逼,折腾自己呢?这倒未必;我们要明白的是,流浪不是目的,流浪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无非是让我们换个全新的视角观察生命。

     5.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这样建议对生活绝望乃至想自杀的人去流浪,就跟晋惠帝司马衷建议没饭吃的人去喝肉粥一样——很滑稽。对此,我的回应是,流浪能给庸常的生活带来一些有意思的改变,大家真的不妨试一试,如果还想拯救一下的话。

    如果再追问:真的有效吗?作为一个热衷流浪的人,我只能说「亲测有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人说,活着比死了还痛苦,想自杀;为什么不去流浪、拯救一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tg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