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创作于1915年,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作,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1916年前后,资本主义在日本迅速发展壮大,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也是在这时开始的,那时的日本受到冲击,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就连日本的京都都十分的荒凉,百姓民不聊生。《罗生门》创作之前,芥川龙之介对吉田弥生有了爱慕之情,但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其中包括最疼爱他的伯母,他的恋爱最终失败了,吉田弥生也成为了他人的妻子。这让芥川龙之介十分苦恼且痛心,他感受到了人的自私,于是变得悲观厌世,《罗生门》创作就开始了。
那是一个战争年代,受战争的影响,经济萧条,一名家将被多年的老主人辞退了,在罗生门下躲雨,为以后的生存而苦恼,是不择手段的活下去,还是坚持大义之心。家将思考着,不经意间看到楼梯上有火光,上去查看,原来是以为老妇人在拔死人的头发。家将感到愤怒,认为这是不可饶恕的罪恶,于是上前控制住老妇人,并讯问。老妇人的一番话语让家将改变了内心的想法,让他若有所悟,一切为了生存,于是抢了老妇人的衣服夺门而出,“那么,我剥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家将只留下了这句话。
“罗生门”在日语中写作“罗城门”,即京城门之意,因为战争的缘故,成为了无名死尸的抛尸之地,也成为了人门心中的鬼魅聚集之地。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里,罗生门代表着“人间地狱”。在这个“人间地狱”中,充斥着人的恶意,让进去的人放弃心中的“善”,为了生存选择“恶”,表现出了人的无奈与绝望。
老妇人为了生存,不惜进入罗生门之中,拔死尸的头发去贩卖。打扰死者的安息,这是一种“恶”,但又无可奈何,在生死抉择之际,“恶”避无可避。家将本来还怀着一颗大义之心,对“不可饶恕的罪恶”充满厌恶,但在生死攸关的关头,只能选择“恶”。这不禁让人对他们产生同情,对这个“人间地狱”充满厌恶。
家将在生存面前做出的选择让他能在那个世界生存下去,他心态的转变是意料之中。为了生存,他所作的“恶”并不是“恶”,这是家将内心深处的想法。但这真的不是“恶”吗?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但是又能怎么样呢?为了生存,作为人,这是无可奈何的。
从古至今,人类为了生存绞尽脑汁,在生存面前,“恶”是避无可避的,但关键是对“恶”的看法,有些人在犯错之后把责任推脱给他人,如同家将一样,借口生存,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那一点点自尊。但“恶”就是“恶”,再好的借口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家将内心深处的变化让人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