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万万没想到

作者: 走在学习的小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5-08-15 17:47 被阅读1344次

    《万万没想到》借用了一个很流行的网络剧作为书名,看似轻松的背后却是一本很严肃的探讨方法论的文章。书中大量的文字应该是作者在其博客中发表的文章,可能是为了让读者不至于被如此沉重的内容所吓到,作者采用的大量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对常见故事不同寻常角度的思考。其实如果把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单独的来读,应该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读物,但在一系列的轻松幽默背后,作者显然有着更大的野心——试图教会读者理性思维。

    抛去作者运用理性思维对每一个单独事项的论证分析过程,我认为其中有三个最为重要的部分:刻意练习、强力读书和科学的思维,其中前两个应该是作者多年来学习过程中总结出的有效的学习论的部分,后一个是更高的思维,应该是作者通过前两项的方法长期的学习才能得到的思维方式。

    对于科学的思维,或许我们无法通过一本书或者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学会,这个需要长时间的刻意思考和锻炼,比较好的方法是多多看作者的书,通过作者对大量时间的科学论证分析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方法论的方面,还是可以很快的学习到的,但最难的大概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坚持应用。“刻意练习”和“强力研读”也是作者在书中篇幅最长的段落。

    一、刻意练习

    作者首先对现在流行的“在某一个领域练习一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的说法进行了澄清,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最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虽然练习的时间很重要,但是对于最终的结果而言,练习的方法要比练习的时间更重要。随后,作者介绍了现在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到目前为止最为科学的联系方法——刻意练习,简单来说“刻意练习”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只在学习区练习;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块进行重复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一)只在学习区练习

    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的中间则是“学习区”。

    和整本书的思路是一致的,作者对我国教育界中常见的一种做法进行的反驳,认为我国考试制度只是鼓励学生在舒适区内不断的重复,甚至达到类似条件反射的程度,其实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长期的处于舒适区内的学习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学习能力,我们应该不断的在学习区内学习,一旦某项知识从学习区变成了舒适区,我们就应当马上转入下一个学习区。但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尤其是那些在很小的年纪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的人,更容易呆在舒适区内,而不再主动的前往学习区。因为在舒适区内,我们感觉到是最放松的状态。因此,脱离舒适区,其实是需要很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的。有一句话,和这个说了同样的意思,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费力,就是在浪费时间。

    (二)掌握套路

    在学习区内学习,说的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那么在微观层面上,我们应该如果学习呢?每一个知识和技能都是成体系的,是一整套的。我们往往容易被这种宏大的表象所吓住,不知道从那里开始学习,而中国人一直以来喜欢强调的是谈大的方面,宏观把握;但其实如果没有把这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学会,我们也就很难把握整体。

    掌握套路就是要我们把每一个在学习区的知识和技能分拆成基础的小块,然后把每一个基础部分都联系扎实了,不断重复的练习。举一个例子,在所有的音乐教育中,开始一定是让我们先练习每一个音节,然后是每一种和弦,然后是一个小段,然后才有可能是整个曲子。甚至在美国一个著名的音乐学院中,有一个严厉的老师说,一定不要让她听出来你在练习的是什么样的曲子。

    这就是所谓的基本功,只有把基本功练扎实的,我们才有可能去掌握整个知识或技能。只是相对于技能而言,知识更难以去拆分出这样的基础的小块。

    (三)随时获得反馈

    光是自己学习还是不够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练习的到底是对还是错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呢你就在重复一个错误的知识点,而一旦你形成了错误的习惯之后,其实是很难去纠正的。更为可怕的是,你自己都不自己自己所做的是错误的。这就是你要有一个老师的重要性,老师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及时的反馈,让你知道自己哪里是不对的,什么是正确的。

    培养人才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也就只有一个,学徒制。老师带着徒弟在时间中试错,在试错中提高。但我国为了普及教育导致了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老师却没有相应数量的增加,导致了在大学校园中,一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是5-6人,更有甚者一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超过20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导师实际已经无法起到导师的作用了。

    (四)刻意练习不好玩

    然而,刻意练习本身其实是不好玩的,在刻意练习中,需要学习者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关键因素有两个,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要单独学习。这点似乎上随时获得反馈有所冲突,但对于刻意练习者来说,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单独学习,获得反馈的时间是少说的。毕竟我们无法和老师24小时的在一起。

    但每一个其实都无法一天24小时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能有4-5个小时的刻意练习时间就已经很高效了,而且要分几次完成,每次一般不超过1-1.5小时。

    二、强力研读

    如果说刻意练习侧重于技能的练习,那么强力研读更加适合于知识的学习。在扫盲行动的作用下,我国不认识字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读书和读书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的话,就想狗熊掰棒子一样,看一点丢一点,最后啥都没学到。

    强力研读的关键是记读书笔记,那么什么样的笔记是好的读书笔记呢?关键也有四点: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书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这和我们小时候学习的阅读理解有很大的不同,读书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许对于第一点每一章的逻辑脉络,还可以勉强说有一个大概一致的看法,但后三个关键点就完全是个人的,不会有任何两个人的对一本的后三点是一直的。也就是书强力研读其实是读书一个很高的境界,读书是以我为主的,而不是以书为主的。

    (一)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一般来说,每篇文章都是有一个逻辑主线的,如果没有的话,那这本书几乎可以肯定是没有阅读价值的。但作者的逻辑肯定不会是文章的表面的,一定是隐藏在文章中的,往往会再很多的故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把故事抛开,记住文章的逻辑。让一本书由厚变薄,从具体的山川景色变成抽象的地图。

    (二)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寻找能够刺激自己思维的哪些亮点。对于每个人来说,可以刺激到的亮点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直被鼓励要多读书的原因,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预知哪一本书会对我们的未来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甚至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在一本特定的书的特定位置,可能就会触动我们想起了过去的事情、解决了一个我们一直没有想通的难题。

    (三)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在看书的同时,要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 大部分人看书有一个习惯,就是看完书之后,书跟新的一样,跟没看过一样。其实高水平的读书人在看完书之后,上面往往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而这些批注本身,其实要比书中原文更加珍贵。但我们好多人往往没有这样的习惯,有的是舍不得书,有的就是觉得自己写的太幼稚,太不成熟了。如果你心疼你的书籍,现在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有无限的批注空间。

    (四)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能够发现读的这本书和其他书籍的联系,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做的的,这有一个隐含的前提,你已经有一个成熟的知识体系,然后,通过寻找联系,就可以把这本新书的知识整合到你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但这一定是在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才能形成的。

    在当今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大部分都已经失去了整合知识的能力,甚至我们都没有耐心去看完一个千字的文章,我们往往看个开头,看个小标题,看个结尾,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全部。

    三、其他内容

    除了刻意练习和强力研读之外,作者还写了其他一些好的方法和习惯,其中我认为对现在的环境有知道意义的是高效的“冲浪”方法和记笔记。

    (一)高效“冲浪”方法

    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通过互联网去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但是在这样的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中,我们如果能够保证自己不被互联网中庞大的新知识所淹没,这就需要我们有正确的冲浪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分三步:

    第一,随便翻翻;在这一步骤中,我们不要去看文章的内容,只是看看标题觉得感兴趣的,就先保存下来;

    第二,乱读;对前一个阶段中保存下来的文章,粗略的扫视一遍,跳出真正可读的文章;

    第三,精读,对于可以精读的文章,花足够的时间去好好理解。

    对于互联网中的知识,我们的态度是要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去阅读不同的文章,不要怕我们会错过一篇真正可读的文章,记住只要是真正可读的,我们一定可以通过上述步骤挑出来。

    另外,要记住一点,我们没有任何义务去看任何一篇文章,哪怕是我们付费订阅的文章。

    (二)记笔记

    对于记笔记的重要性,大概再花多大的篇幅去强调都不为过。但是记笔记和记笔记也是不同的,我们现在不要求像学生时代一样,工工整整的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落的抄下来,这是一种被动的记笔记的方法。真正好的记笔记却是主动的,不仅仅要记录别人说的,更要记录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改变自己看事物的眼光。

    当然作者并没有在这一部分下很大的力气的原因,是作者在强力研读的部分,已经详详细细的说了好的笔记的标准。

    当然,如果要是以《万万没想到》中关于好笔记的标准来看这一篇读书笔记,大概并不是一个好的读书笔记,但是,上面的部分是我们认为在这本书中真正对于每个人都有指导意义的,而且也是作者花费了最大的篇幅去说的一些内容。记下来,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坚持做到作者提出的刻意练习和强力研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万万没想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uw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