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与“礼”有关的内容
“礼”繁体为“禮”。《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就是说:履行你向神要求赐福的承诺。《释名》:“礼,体也。得其事,礼也。”就是说:礼是一种仪式。《韵会》:“孟子言礼之实,皆文思二者。盖用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使各得其敛之,谓礼。”是说:人的仁义文思的心理反映在言谈举止,就是礼。徐铉的解释更为贴切:“五礼莫重于祭。故从示,豐者,其器也。”这在古文字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左面一像供桌或灵牌,右边上半部是两块玉的形状(祭品),下半部是一个鼓状器物(祭器),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以上查自网络)
从礼字的来源,我们大致可以看得出来礼的发展过程,最初应该是用来祭祀的,也就是先事神再事人。礼节应该是在祭祀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的。
据说孔子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别人祭祀,对整个祭祀的操作流程非常的熟悉,所以当时很多人举行祭祀活动,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向他请教。孔子应该是因为熟悉祭祀礼仪而很快成为名人的。当然他的博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在读《论语》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其中关于祭祀、丧事的描述是非常的多。
比如: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而爱其羊,我爱其礼。”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仪式,也是与祭祀丧事这些有关。从我记事,我就知道爷爷和爸爸在村里面是经常主持婚丧嫁娶这些事的。所以对于这方面的记忆非常的深刻。比如说在我家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包饺子。最先要包的是素饺,要包18个,煮熟之后盛出来,平均放到三个碗里。这3碗是供给过世的亲人。中堂放的是先人人的牌位,除此之外爸爸还必须手写一张摆放在前面。然后是上香,跪拜,磕头。边磕头,爸爸还会一边说一些祷告的词语,磕完头之后这三碗饺子是可以吃的,然后再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手写的这张先人的牌位在正月十九,也就是天苍那一天晚上会烧掉的。跪拜的方式也是有讲究的。
关于这方面的礼,上到国家下到家庭,应该都是非常重视的。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礼。
在当下社会,我们目前所说到的礼仪,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仪式、礼节。
《论语》中说到很多的礼仪,在我看来更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上面两句,我觉得有了礼更有约束。就比如心直口快贵,加上有礼就会有度,说话就不会让人觉得尖酸刻薄。知书达理应该是这样子的吧。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在这里就更让我们看到了礼的作用,因为懂礼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一个不懂礼的人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可见礼的作用有多大。
10.12席不正,不坐。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这些都是礼节的具体表现。从小细节当中来约束自己,让自己做到更有礼。比如坐席,其实现在我们吃饭的座位有时候也是很讲究的,特别是有领导在的场合。饮酒结束之后要等老年人出去了自己再出去。其实这些小的细节,在生活当中我们还在用。
我们在祭祀、丧事当中看到的是文化,是仪式,这些是需要我们代代传承的,虽然说非常的繁杂,可以正式在这繁杂当中让我们有敬畏感。成大事者更要拘小节讲礼仪,正是在这些细节当中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学养修养和教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