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不同,行动不同,结果不同
先来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一天,一位鞋商一天把他的两个销售人员叫来吩咐说:“给你们个任务,谁能完成,我将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你们谁去把鞋卖到非洲去?”
甲说:老板你这不是难为人吗,怎么可能把鞋卖给非洲人呢,那里的人跟本就不穿鞋的。”
乙说:“老板,我去!多好的机会啊,多大的市场啊,要是非洲人民知道穿鞋的好处,天哪得有多少人得买我的鞋啊。
有两个人他们逃难来到东京。东京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商业都市,什么都要钱,他俩看到有钱人用钱买水喝,都很奇怪:“水还得用钱买吗?”其中一个人马上想到:“东京这个地方,连用点水都要花钱,生活费用太高,怕难以久住。”于是便离开了,继续去流浪。
而另外一个人却不怎么想,他想:“东京这个地方,居然连水也能赚钱,我一定可以在这里出人头地。”想到这他十分兴奋,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留在东京的那个人不久便开创了一片自己的事业。他就是日本水泥大王,汪野一郎。
故事讲完,再给大家分享一个经典心理学的概念,叫ABC模式,具体一点是:A=事件;B=想法/信念;C=结果}
在上面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同一个事件A,因为两个不一样的B,暂且就叫他B1,B2,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C1,C2.如图:
我们可以改变什么,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人跟人的差距会这么大,我想从结果C上来说,每个人的结果
就是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B产生,每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的累积,造就了每个人从结果上的大的差距。再给大家分享一个长见到的事情:
D:我脾气不好,经常和别人打架!
E:一般什么情况下你会打架!?
D:对方侮辱我,我就打他。
E: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对方骂你,你就一定要用打他来解决?
D:因为我家里教过,男人要有骨气,别人侮辱你一定要给他点教训。
对话二
F:王先生,别人侮辱你。你怎么做?
G:我懒得理他
F:别人侮辱你,你不理他?你不觉得丢脸么?
G:我要理他才丢脸,和没素质的人计较那才叫丢脸.....
中级:从积极角度看事情,成功的人,基本都是积极看事情的
琅琊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全部看完已经有五遍之多,其中有个桥段更是反复多次看,包括谢玉掉落前的那场,萧景睿生日宴上有惊无险的大战,梅长苏跟谢玉在天牢的对话,最终说服谢玉相信他。 梅长苏跟夏江在天牢里的谈判。真是场场精彩,里面有很多的关于谈判的技巧,这里不谈。
这里想跟大家分享梅长苏的大棋盘,上面说事件A,想法B,产生结果C,梅长苏是从结果C,谋一个超大的局,判断每个人的想法B,制造事件A. 他的终极结果C,是还赤焰军和禹王清白。那么就需要推翻现在的皇上,扶持上一个可以制造结果C的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就是靖王。然而靖王要上位的话,有两个人,太子和誉王挡在前面。要扳倒太子和誉王,就要先剪出太子和誉王的羽翼。六部的尚书就是最好的目标。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梅长苏在火盆中少点,六部的木制牌子。
在这讲一下誉王的羽翼-礼部尚书何敬之的下台之路,制造事件激起何敬之儿子何文新之怒,错杀文远伯爵之子邱正平,为增加证人力量,让皇帝的弟弟纪王现场看到。何敬之果然护子心切,出了替换死囚的下策。最后把消息透露给谢玉,礼部尚书最后下台。
梅长苏从一踏入京城,就对结果C很清楚,所以为了这结果。他蛰伏了12年。一手建立江湖第一大帮。结识了琅琊榜阁主。入京城搅动风云,制造事件,利用皇帝的性格,喜好。削弱太子与誉王势力。慢慢增强靖王势力。最后架空皇帝。实现了最早C的结果。
再说一位历史上的圣人,王阳明。这位圣人是从十二岁就立志要做圣人,一直在怎么做圣人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经历事件,在37岁龙场悟道,之后所做之事,无一不成。
孙中山先生说:“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这些人的共同点都是在追逐一个结果C,很早就清楚想要的结果,这个就是咱们中国人长讲的立志。《大学》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知志。
我想对于普通人要修炼的是ABC法则,从看事情的思维去修炼。用积极,正向的想法去看待事件A。对于想做大事情的人来说,最需要是立志,想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