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有两个方向,一是积累,二是突破认知。
我在网络之下正在完善自己的突破方式,而在网络上,还没找到正确的方向,但鉴于罗辑思维是付费知识行业的领军者,我目前先通过罗辑思维的这束光芒,照亮我知识体系中的点。
2018的跨年演讲结束,我开始看2015的。
由于很多东西是有时效性,我就不去关注普适性的体会,只记录对我写作有用的知识点,算是简单的读书笔记。
开始。
1,
动物都有的三点,愉悦,愤怒,恐惧。
人类多出的三点,爱,恨,忧伤。
这六点可以衍生出很多故事,也完全以这六点为主题,开展故事。
2,
罗振宇是记者的时候,说过自己不愿意站在企业家的对立面,要站在企业家的背后,试图重现企业家身后眼中的世界。
这句话,让我学会了一种写作技巧。
在写重要人物的时候,要站在重要人物的后背,去观察他眼中的世界,去了解他的内心。这真是很棒的写作技巧。
到手重要技能点!
3,转型。
这是这一段的主题。
猫狗的比喻很有趣,狗们其实并不自在。
林林总总说了很多,但对我各方来说,只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不要去盲目变成别人,不要去羡慕别人,我们只要学习学习我们能掌握的一点即可,甚至不需要两点,因为难度太大,贪多求全往往会彻底失败。
在写完这段,我突然发现,我其实还是抱有习惯防卫——我依旧停留在基础的阶段,只是把罗辑思维当成一束光,从不同角度照亮我已有的知识点。
实际上,我应该从中学到新的知识点。
只不过,学新的知识点很难,现在我应该主要巩固,与此同时去学新的知识点。
而且,我现在学习知识已经有自己的方法。
比如,读书基本只进行主题阅读,最小的单位是月,一个月内只读同一领域的书。这样对我来说,是目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当然,一定还有更有效的学习法,我会慢慢改进,迭代。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是要学,但这种类碎片化的东西,主要还是起到那一束光的作用,巩固我的知识点,这是运用碎片化知识最有效的方式。
让碎片化的阅读,变成“知识的重复”,加深记忆,加深学习。
碎片化很显然不是学习知识的好方法。
无论是知乎还是其他各种地方,我们得到的,仅仅是见识,不是知识。因此许多人因为看到了许多见识,便有了自己掌握知识的错觉。
这也是那些水平有限却自以为是侃侃而谈的各行业人的通病,分不清见识和知识,分不清信息和知识。
嗯,既然是随笔和笔记形式,内容相对散乱,意会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