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践行无“畏”的教育

践行无“畏”的教育

作者: 埋头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00:23 被阅读0次

            在今天的课堂上,张文质老师心有余悸地说起了他童年往事,尤其提到了一向严肃的父亲对他的一次严厉的呵斥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障碍,包括适应障碍、社交恐惧,甚至学习问题等等,大多与早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证明:人类大脑的实际结构是由早期经历而不仅仅是由遗传决定的。换而言之,一个在鼓励和赞赏中长大的孩子,当然要比在否定、批评甚至恐惧里长大的孩子更有自信,而且更懂得欣赏和宽容他人。

            孩提时代的张国荣,因为父母婚姻的不幸,让他对身边的人倍感恐惧。他曾坦言:“最理解我的人是保姆。”成年以后,回首童年,他只说:“没有什么值得我去记忆,没有什么值得我去留恋。”这种由童年造成的悲观与恐惧,直接影响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以至最后不再留念人世,患抑郁跳楼身亡。

            当年在奥地利,有一名11岁的小学生在拍毕业照时,被大家放在了最后一排。于是,他两臂交叉,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傲慢样子。原来,根据惯例,拍照的位置是由学习成绩决定的,成绩优异的孩子坐在前排老师身边,其余的只能往后站。后来,他读中学时,遇到了一个深受老师喜爱的学长,不仅出身于犹太富豪家庭,而且表现尤为出色,这让成绩落后而且孤僻古怪的他更加难堪。再往后,这个男孩最终成为疯狂地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对全人类犯下滔天罪行的阿道夫.希特勒。

            毋庸置疑,童年时代留下的恐惧心理,将对人的一生产生久远的影响。

            所以,作为教育人,无论我们倡导的是什么形式、什么内涵、什么标志的教育,孩子们心灵上的“安全感”一定是教育的底线。

            由此,我联想到了此前与同事讨论过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需不需要批评,又如何来把握批评的尺度。现在我们可以达成共识了,不要让孩子对教师、对教师出于善意的批评产生恐惧,这是最起码的前提。

            从这一点延伸开去,凡是能让孩子感到恐惧的行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的禁条了,比如说恐吓,比如说孤立,比如说言语暴力,诸如此类。

            再延伸到课堂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有人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课堂安全”这个概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也好,引导也好,一定要基于儿童的学情,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旧知,让孩子在他们熟悉的情境中,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不是让学生面对一股脑儿塞过来的新授知识,在陌生中感到一种无所适从的畏惧,在挫败中丧失对课堂学习的渴求,从而对这一位老师、这一门学科甚至对学习本身产生抗拒心理。

            我们的教育写作,可以和“恐惧”并肩前行。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务必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恐惧,快乐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践行无“畏”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yc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