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老公的一位同学印象深刻。
那段时间老公跟这位同学是钓友。某次我们一起开车去郊区的鱼塘钓鱼,差不多下午四点太阳刚刚西斜的时候,同学就开始收杆——钓竿擦干收回,用专用的收纳袋装好;各种钓鱼的用品归类放回精巧的钓具专用收纳箱;剩余的鱼饵拿得远远的倒掉,顺便用塘水把调鱼饵的小盆子洗干净再跟钓竿一起收回到钓具包里;最后把护网拎起来查看今天的收获,选了两条最大的鱼放进车载小冰箱里,其他的都放生了。
全部的钓具都在他的后备箱里整齐干净地排列着,一星泥土或者一根草棍儿都看不到,就像渔具店贴在墙上的宣传广告。
十多年过去,这位条理清晰的同学如今已是某市值十几个亿的上市公司合伙人。
我到不是鼓吹会整理的人未来身家都能上亿,但是他们随时都处于准备好的状态中,一旦机会来临就能紧紧握住,成功自然也会快人一步。
我接触系统整理术后一直很后悔没有早点学习它,不过好习惯只要马上开始做就不算晚。我不但自己学习,也在想办法教儿子学会这种方法,实际过程跟我想象的大不一样,三个月的磨合之后,遇到的问题和我的解决方法记录如下:
想象1:每一个环节都有我在一旁指导帮助是最快捷的方法。
实际:孩子心不在焉,左耳进右耳出,最后不耐烦了:“你帮我弄得了呗。”
分析:我反省自己想当然采用这种“站在孩子身边指点做家务诀窍”的方法,因为我的妈妈就是这么教我的。但是男孩和女孩不一样,他们不习惯同时处理两件事情,要么就是“听”你的意见,要么就是在“想”自己该怎么做,如果我一直在旁边不停说话,他需要中断自己的思维来集中注意力思考我说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认为的指点对他来说其实是噪音。
解决:我在纸上用简短的句子列出整理房间的方法,孩子动手整理之前先用三分钟确认他看清楚了纸上的句子是什么意思,然后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开始肯定是没有办法整理好的,但是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明显好于我在一旁碎碎念,而且这种方法不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小结:制定孩子不反感的整理频率(例如每周一次),降低自己的预估,相信他的能力,不要在一旁啰啰嗦嗦,一次做不好就下次再做。
我给儿子提供的“操作指南”想象2:在我的帮助下,他可以在30分钟内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实际:如果我插手帮助,最后变成我自己做;如果我不插手,最多10分钟他就说收拾好了,其实只是大致划拉一下,根本距离“整洁”差很远。
分析:首先孩子对整洁度的感觉没有成年人强烈,房间到什么程度才算整洁,他没概念;其次他的动手能力没有我强(这点毋庸置疑,他爸也不会);最后孩子对整理房间这种事情没有兴趣,是当作任务来完成的,没有奖惩的任务在他看来只要应付过去就行。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求他做到我心目中的90分是不现实的,即使他偶尔一次耐着性子做到了,也不能养成他主动整理的习惯。
解决:从一个小的空间开始教起。我第一选择下手的是他的玩具柜,这里存放了他很多缺胳膊少腿但是对于他来说都有意义的玩具。首先我选择跟他沟通清楚两件事:那些玩具你已经不玩了,任性地把它们囚禁在黑洞洞的柜子里,它们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玩具有思想,它们会很痛苦的;那些对你来说很有意义但是缺零件的玩具,你有想过为什么零件会找不到吗?
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我俩约定周末整理这个玩具柜。照例是我写整理步骤,让他预估每一个步骤要花多长时间,然后他动手去整理,感觉有困难了就喊我去帮忙(当然我只是说说,不会亲手“帮助”他)。虽然整理结果并不能让我满意,但是我很满意儿子积极去做的态度,特意给他做了曲奇饼干当奖励。
小结:从小处入手,一个抽屉、一个床头柜、书架的一层……不要一开始就选择开放性的空间,比如整理床。虽然简单,但是不容易保持,缺少让孩子一打开就感到震撼的效果——“哇,这么整齐!“
想象3:整理好的房间,不管怎么样也能保持两天吧?
实际:……半个小时……
分析:即使是他自己费劲整理好的房间,当他完全放松下来的时候,就会“随手”把东西到处乱放,而且由于台面都清理干净了,反而让他有更多地方放东西。其实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房间又弄乱了时候也会很沮丧,甚至产生“整理没有用”的想法,所以他需要的不是指责“怎么又乱了”,而是从根本上帮助他消除这种现象。
解决:两个要点。1、让他意识到无用的东西会占据大量空间,然后从小空间开始,一点点清理那些完全用不上的物品。无用的物品处理掉之后,他能翻出来堆到台面的东西也会少很多。2、帮他设定一个物品放置区,比如他的书桌,所有的东西只能往书桌上放,一旦书桌满了就意味着必须去做整理了。当然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根据孩子平时的习惯,把他用得最顺手的东西、看得最多的书,都安排在书桌旁边一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地方。
小结:这个部分最好是在妈妈已经将家里大部分区域都整理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带着孩子做,视觉直观的感受比语言逻辑的想象要容易接受得多。另外,保持整洁比勤快地整理一天要难很多,孩子一开始不能做到也很正常,特别是物品放置区,可能刚开始设立的时候跟空话一样,他回头就把东西扔得满屋都是。这时我选择默默地把那些东西都堆到他的书桌上,然后告诉他“满了,清理一下吧。”原则是不能带着情绪,不能让孩子觉得整理是件“容易让妈妈生气”的事情。
想象4:教会之后就好了吧,他应该能自己管理好自己了。
实际:一周不管,他又变成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
分析:不单是我们的孩子,其实我们自己都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我自己小时候就没有做过家务活,妈妈总用“不用你干活,你做好作业就行”这句话拦住我。我儿子从小就在四个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长大,我让他从一年级开始自己洗袜子,因为这个我还被自己亲妈给骂了——“你小时候我都没这么对待过你!”所以家务活在孩子眼中是一个跟写作业、上补课班一样的任务,一旦任务的检查者(妈妈)不在眼前,他就可以不用干了。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两个月就能解决的,就连我自己,在太累的时候都会随手放一些小物件,等有精力了再去还原。当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立场去要求儿子做到,所以为了给儿子做表率,我自己也在努力呢。
小结:当习惯尚未养成的时候,坚持是件痛苦的事,特别是本来就没有这个意识的孩子。管理太松则无用,太严则抵触,怎样把握好度很重要。我的建议是小惩大奖,比如校服上的油手印,明显是吃完东西“随手”拿校服当了抹布,那就用开玩笑的态度严格坚持让他自己洗,他不洗我也不洗,下次就那么脏着穿。如果某天发现他主动整理好房间,我就大大地表扬他一番,给他买一本他一直想要的书,或者带他买一盒他最爱的冰淇淋,奖惩分明。
一定要注意避免的几件事情:
看不下去就动手帮孩子整理。
跟孩子讨论过整洁的重要性并且达成一致之后,不论他的房间有多乱,只要不会有卫生问题,就不要主动帮他整理。当我发现他的床单上有脏东西的时候,会趁他上学,把床单清扫干净,再把他的被子原样堆回到他的床上,可能有点矫枉过正,但是既然已经确定了他可以控制的空间,还是让他掌握“统治权”比较好。
用你的标准来要求他。
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你觉得好的他不一定喜欢,加上叛逆期的孩子,有时候单纯为了反对而反对,所以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可以马虎一点。这里并不是说放弃到没有标准,只是给孩子一点时间,从小空间慢慢到大空间,从做好一件事慢慢到做好几件事,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干活的。
评判主观化。
评判标准请量化,不要说“看着还是很乱啊”,而是“这两件上衣请挂到衣柜里去”。孩子对前一句的反应一般是“我觉得不乱”,而听到后一句基本上就直接去做了。
要求模糊。
“把书架最下面学校发的学习资料放整齐,大的在后小的在前,不是这个学期的就不要了”,这样的要求比“你看看书架上哪些还有用,自己整理一下”要好很多,孩子做起来也心里有数,知道你要求他做到的程度。
刚开始笑容满面,说不通就生气发火;
自己没有做到却要求孩子去做;
不停在旁边啰嗦;
说了有奖励但是没有给,说了会惩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这几种情况的弊端就不再一一详细解释了。
我的妈妈和婆婆都相信“男人天生不会整理”这个论调,现在可能还有很多男孩的妈妈也是这样想的,觉得男孩子长大是要做养家糊口的大事的,怎么能学习房间整理这么女性化的家务活呢?或者觉得儿子不愿意听自己的,不如就这么发展吧,反正以后他们的老婆会给他们收拾房间的。
抱着这种想法的家长,其实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古人早就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习整理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整理房间,而是通过主动的系统化管理,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正能量充盈的状态中。一旦养成把身边的事情都安排好的习惯,自身对时间和工作,乃至未来发展规划的管理也会更加有条不紊。
虽然我的儿子现在还没能做到主动收拾自己的空间,也不太会规划整理,但是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从刚开始的排斥到变得能接受,再到现在很愿意在自己空闲的时候收拾一个柜子或者一个抽屉,这种转变还是相当明显的。在跟他的切磋中我体会到,男孩妈妈面临的挑战是摒弃自己女性的习惯思维,用男孩愿意接受的方式去教他。其实只要当妈妈的先把房间整理好,再把自己的思绪整理好,让孩子眼里看到的是整齐的房间,耳朵里听到的是有条理的话语,加上充足的耐心,教男孩学会整理就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