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一起梳理了《拿来主义》的精文法,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写作文法运用很是精彩。今天我们继续来看文章比喻论证的运用。
其实关于比喻论证的手法,我们在梳理荀子《劝学》时已经做过详细说明,这种手法的运用最大的好处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把难的问题简单化。那么《拿来主义》是如何运用这个手法的呢?
在正式提出对待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之后,作者就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观点说得更加明了。
首先作者说有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这里就把文化遗产比喻成这所大宅子。
其次,作者借用三种形象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孱头”表现为“徘徊不敢走进门”,这喻指那些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表现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这喻指那些割断历史、育目排斥的虛无主义者。“废物”则“美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像极了那些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如此就将面对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那么正确的态度是怎样的?也就是“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作者说他们首先“占有”,然后“挑选”。具体的方法是,面对“鱼翅”这样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都分,大胆“吃掉”吸收即可;面对“鸦片”这样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烟枪和烟灯”这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除存放一点于博物馆外,其余全部销毁。至于像“姨太太”那样只用来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东西,是纯粹的糟粕,需“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彻底抛弃!如此,作者用这些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具体、通俗、形象地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
综上,我们可以理解:对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上万字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就巧妙地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局部的比喻也都是贴切的。比如,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类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比喻得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能对你有所帮助,请点赞支持,当然更期待你的留言、评论、转发、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