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思考,传递价值给读者。
那么日更写作是手段还是目的呢?
这个问题想要给一个标准答案也挺困难的。因为:
写作是输出的一种类型,为了帮助自己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传递价值给读者。那么思考和传递价值就一定要有东西可以作为进行这些动作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动内容可供思考和传播。这就要求作者在输出之前要有输入,而输入的方式不但有阅读,还有观察,经历,动用自己的一切感官,把感受传入大脑。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否把传入大脑的信息当做有必要思考,并输出的对象。有的人对周围的信息感知比较迟钝,有的人认为周围发生的很多事都无所谓,不值得思考并写出来。那么自然那种万事万物皆可以输出的理论就不适用了,等到想要写点什么的时候,选择范围就很狭窄,甚至没有内容可以写;
而日更写作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每天都必须写作。相对于灵敏度低的人,每天的生活归于平淡,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就没了起伏。
一个人的一天,除了睡觉的八小时,还有十六小时是醒着的,不管被动还是主动都会经历或做一些事。或看、或听、或感受、见朋友、上班、聊天、在读、在听,不胜枚举。只要认真回顾,会发现,有很多东西是一天之内感受到的,经历到的。
一天之内,即使是归于平淡,也总会有那么一点点起伏。不总是安静如水,会有一点点“刺”出现,那起伏就是“刺”,抓住它,消化它,表达出来。
从写作到日更,在某种情况之下似乎挺矛盾的。思考以后的输出需要时间,而日更却不给时间,起码一个人的习惯如此,能一天之内输入,思考、输出都完成似乎并不全都能做到。特别是在一段时间写作练习以后,整篇文章写完以后,需要修改,更加需要时间。
从一个写作小白不断练习进化,需要的各项技能不断增加:阅读,寻找素材,思考消化,逻辑构架地建立,主题地确定,文笔地修炼。每一项都是为了写作而掌握,不单是光写几个字就可以完成那么简单的。
几段文字,能够做到每天都按时完成,并且是有价值可以传达出去的,文字后面的工作就不能马虎。输出和日更都能做到,意味着背后的工作和输出文字的操作达到一种可以把控的平衡。
纯粹把日更作为自己的任务,传达出的价值会变低,因为每天都要输出,输入和思考花费的时间是否够用呢?特别是一个处于那平衡把握不太好的人,说是小白吧,不算,写文章已经一段时间了;说是高手,也不是,那种信手捏来的感觉从来就没有,相反,练习写作就像是在搜肠刮肚,某一天的主题在本就不厚的积累上寻遍了,依然模糊。
把日更写作当成是自己每天持续输入和思考以后,传达价值的手段呢,某天的成果又不太满意。不写无法打卡,写了又太刻意了,价值降低。
因此,日更是手段还是目的,要看输出前的工作是否做好,或者说,后面的工作和写作的平衡点是否把握好,既有充分时间来输入和思考,又有较高的价值输出。浪费了时间还产生不了价值的日更就只能是为了日更而写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