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我有些沮丧。
能有什么理由呢?大体就是被误解、不被尊重这些烂大街的了。
张先生宽慰我,你尽力做好你自己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重要。这话无比的正确,可是接受并做到真的很难。
我为什么那么不喜欢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当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就好比有一个触发器,我的情绪会瞬瞬间跌入谷底。
那一刻我又成为那个高考前的5月,炙热、烦闷,对未来忐忑不安的自己。这种直达冰点的速度,让我常常怀疑过往那些咬牙坚持的所有时刻都是徒劳。
但唯一确定我成长了的事,我明白这样的时刻能从本质上扭转乾坤的只有自己,我告诉自己说: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我知道这些,但依然很难过。
那一日,看到不到30岁的房琪评价杨宗纬的歌。她满脸的稚气未脱,声音甜美好似未曾经过任何风霜,但她说出来的话,却字字直击人心。
她说:“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不是去讨好每一个人。而是去寻找和自己同频共振的人。你想到的是当有人午夜梦回,爱而不得的时候,听你唱《我想要》,当有人缺乏力量时听你唱《我想我是爱你的》”
杨宗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他被一个小女子这样宽慰和尊重赋予了的力量。
我明白房琪这样波澜不惊的吐气如兰,并不是她一时兴起的即兴发挥,而是过去岁月磨砺中的点点珍珠。
是的,我们从来没有精力去讨好世界上的所有人,我们能够让我爱的人和我爱我的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更加幸福,仅仅这些已经足够付出一生。
恰好我在那几天看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我特意翻到“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这一章节,书中说活在别人评价的人,大致有“应该思维”和“固定思维”。
“固定思维”是认为能力固定不变,所以对任何结果都小心谨慎,总担心一不小心事情没有处理好就会被人评价能力不行,于是不敢挑战,极力回避。
而“应该思维”是希望这个世界臣服自己的规则,希望他人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对待自己。
我停下来思考我有哪些规则呢?我的规则是什么呢?我的规则是: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相互协助。
当我抱着这样的规则,我就会对他人的行为表现有太多预设,比如沟通时要心平气和,比如我在说话的时候比如我的努力,要被你看见。
而每一条的预设都是在越界,都是在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些都是在干涉别人的课题。
捋清楚了,我沮丧的理由居然是别人没有按我期待的方式对待我。我底层的逻辑是我根深蒂固的将自我看得太重。
这世界上有谁有义务对我的情绪负责?
那么,问题再清楚不过!
在有些人那里,我是和他不同频的人,万千人海中的一栗,TA对待我的方式,也许根本就没有经过TA的大脑,既然这样我还去较真什么?
人生精力多么有限,那些为不看重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辗转反侧的分分秒秒都是浪费光阴。
想起那本书《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一切顺利,很好,被很多人爱,很好,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你会学到新的东西。
这话一下击中我内心,每一种情景其实都在帮助我成长,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教授我不同的功课。
大概每个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成长的,伤心、难过、被某些人和某些话治愈,然后更加坚强。然后有一天,又会有事情伤心沮丧,又被治愈、又更加坚强,大抵就是这样的循环。
什么时候是终点?答案是没有终点。
慢慢长大,慢慢变得更强大,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