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读硕士,从国内读书,再到国外受训,一辈子积存下许多老书。在我手上,除了少量初中用书外和作业本以外,许多书籍和作业本依旧被我留了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88484/d00c5de41aecbd39.jpg)
今天从储藏室里翻出了许多以前用过的,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本和作业本,以及在国外学习时带回来的资料性书籍。我这个人可能天性中有忆旧的习性,喜欢把以前的东西留下来存放好,在储藏室里会给这些教书留有足够的空间存放,并且有事没事地去翻阅翻阅,回忆起那曾经短暂的时光。
人生,是由许多个短暂时光编织起来的。
在文革结束的1978年,我考入了军校。那年我已经处在工作状态,有机会再上学是我梦寐以求的好事。当年以较高的分数进入军校,其中数学考了满分,物理近满分,其他的课程也是在90分上下(那时是百分制)。
由于当年在文革结束不久,学校能给我们学生求学提供的学习条件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的经济水平非常低下,至今我认为,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学习条件已经要感恩戴德了。
那时,我们上学的教室都是用油毛毡搭建的棚子里。冬天北风呼呼,室内外气温几乎相同,在零下几度的气温下,几乎没有取暖设施为我们提供较为温暖的环境。而到了夏天,太阳当头,室内的温度远高于室外。幸好教室的周边是一片非常有规模的树木,这里是我们课间纳凉的好场所。学校在武汉市区,武汉本是我国的四大“火炉”之一,夏天气温高达40来度,当年我们在课桌上,除了书籍等学习用品外,在课桌的左角上放一把军用水壶,在右角上放一条折叠得整齐的毛巾,水壶是用来给自己补充水分的,而毛巾是用来擦汗的,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油毛毡屋内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
记得每个教室有几部吊扇,吊扇下的同学并没有感到一丝凉意,而是热风满屋。学生队的领导们经常给我们传授抵抗夏日的经验,说风扇下面不能持久,因为会影响身体神经系统,弄不好来个半身不遂。曾经以前有同学夏天午睡在风扇下,最后人就出了问题——突然发现躺那里动弹不得。
当时的书籍,由于军校的特殊性,许多专业课程大同学校老师亲自编撰,那个时候,条件非常差,这些书籍是在老师的讲议演变而来,或者说,是以老师的授课资料改编而来。书籍经常是油印的,工科专业的插图又非常多,这些图片都是由老师们手工画出来的。当年每次领到所谓的新书,那种油墨味非常好闻,以至于我把它标定为油墨味就是新书味。
当年的作业本非常老式,其中有多种样式,封面印刷非常简洁,封面上有“作业本”三个大字,和海军工程学院等几个落款文字,并留有填写姓名、班次的位置。特别是作业本内的纸张,用钢笔写字往往会搞得一塌糊涂,痕水很厉害,以至于有时刚写下的文字就模糊了。许多时候老师们会提醒我们,要用圆珠笔写字,要不然,作业还得重新来一遍。
我们四年在校,大部分时间就在校园内学习,就算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只放假一周,由于当时的交通非常不发达,所以所谓的寒假放假只是“原地”休假,没时间回家与家人们团聚。到了夏天,尽管武汉的气温高达40度,但我们只能放假25天(含路途时间)。25天的时间真是太短暂了,我们的同学有的来自于黑龙江,有的来自于海南,如果去掉他们回家的来往路途时间,他们在家最多停留一周时间,所以当时有一些同学放弃了回家的机会,四年学习,四年在学校。
时间飞快,初算下来,这些事,早就是40年以前的事情了。当年是英俊的小伙,现在已经被历史修炼成一个标准的老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