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 TOGETHER
无国界的中国风绘本

无国界的中国风绘本

作者: 柳桥 | 来源:发表于2017-05-02 18:12 被阅读61次

    中国风的绘本,并不是只有中国本土才能创造。在世界绘本的诸多作品中,颇有几本外国人创做的中国风绘本,有些甚至还获得了绘本界的超级大奖。总体数量虽然不多,但画风之飘逸、韵味之古典,丝毫不输于本土作家的创作。

    这些作品,有些出自外籍华人之手,有些则是纯粹的西方视角;有些来自于中国的民间故事,有些则是来源于自己的东方想象;还有的是中国经典的古诗文的演化,还有些则是将他国的故事改换成了中国背景......

    几本作品读下来,一定会心有所动。也许是它唤醒了儿时的故事记忆,也许是感动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倦热情,也许是那些图画惊艳了眼睛,也许是被故事的内核打动了心灵......这时,一定会感叹,鲁迅先生说过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不尽是一厢情愿。精选几本,稍作介绍。

    那些古典诗文的影子

    中国的古诗文,不仅是中国人作品创作和再创作的源泉,同时也能给外国人带来灵感。看他们对诗文故事的重新演绎,看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隔与不隔间,一定能有一些新奇的感受。

    1、《黎明》Dawn

    这则绘本从一首诗而来,绘本本身也变成了一首诗。

    诗出自我国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作者主要选了“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一句,他放弃传统绘本的叙事风格,也不去刻意讨好孩童,只用色彩和简单的画面,描述了从黑夜到天亮这一自然变化,虽用水彩,但却借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画面宁静,悠远,很合诗意。

    唯一的不同在于,柳宗元的渔翁是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是强自开解,故作洒脱;而这里的《黎明》,是子孙两个同行的温馨,那无数个山水间的日日夜夜,总是宁静而美好的。

    美国《父母杂志》这样评价它:

    色彩和光线是如此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是一次精准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

    这本书曾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童书奖,作者乌利•舒利瓦茨(Uri Shulevitz)曾荣获包括凯迪克奖在内的多项绘本大奖。

    2、《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的故事,源远流长。自从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诗并记》,后代的文人对此进行了无数次的再创作,有诗有文。到了现代,还有各种戏剧作品,《暗恋桃花源》当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而在美国,2015年还出现了《新桃花源记》的美剧,真是穿越与追随,无处不在。

    这一本《桃花源的故事》,文本出自日本绘本大家松居直之手,经在日本留学并任教的唐亚明翻译,再由中国画家蔡皋绘图,算是强强联手的作品。

    其实,故事本身并无太多新意,如果非要加点附会,大概也只在书外的松居直对桃花源的向往已久:从孩童时的一幅画,到读书时的一篇文,再到后来的实地探访,自我书写。可是,大凡听说过桃花源的人,都会对此一往情深,倒也谈不上多了不得。

    可多品鉴的,当在绘画上,看图画书里的画与文如何结合,看绘画如何更好的成全文字。故事从封面便已开始,不着急表现武陵人,反而给一个俯瞰的全景,描述那时的战乱,然后,远景拉近,铺陈开来,细致又大气。节奏也把握的很好,暗含画者自身的理解,如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过程与桃花源中所见,都是缓慢而悠然的;到归途标记与重回外世,节奏就快了很多,颇显失落感。最后,桃花源在画面中只有方寸之地,非常渺小,封底的衬页上也只剩了光秃秃的山和树,故事便到此结束。

    孩童自然不会有那么细致的分析,但他们却有着极强大的感知力,听着故事,看着图,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或许也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一个桃花源的种子,也会感受到故事里的追寻、失落与希望。

    那些古典故事的演化

    有一些绘本,来源于传统典籍中的故事,改编后的作品,有的以图取胜,有的以文取胜,有的以意趣取胜,不管怎样,中间都能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看如何中为西用,或西为中用,放下审视的目光,便会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体验。

    1、《高山流水》

    这本“九色鹿绘本馆”推出的《高山流水》,也是一本国际化创作的书,也是一本可以可读、可观、可听的书。

    高山流水的故事,也就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列子·汤问》,到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还有一则完整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次的改编,文字出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乐评人刘雪枫,除了讲解小故事,还着重讲述了《高山流水》这一名曲的创作背景,那种知音的境界很让人神往。

    绘画则来自德国的动画大师昆特·国斯浩里兹和他的妻子旅德动画艺术家万昱汐,东西方相结合的艺术视角,呈现出了非常美的画面:

    书中的大篇幅插画,与伯牙子期的故事完美合一。从未相遇时,伯牙独自鼓瑟为乐,旁人赏春听曲,自在安然,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到相逢子期,初遇知音。人物形体刻画饱满生动,形神具备。再到听闻知音已去,愤然断弦。一段绝唱留予后人说。其中篇幅最大宽阔的是高山流水一幕,水从天上来,四周碧绿满眼,山河开阔,绵延起伏。壮美之后是优美,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可谓精美绝伦。——沈黎昕《中国传统故事与绘画、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

    此外,还有专业的音乐赏析,分段讲解,很可以让小读者们全方位的认识这一首中国名曲。

    2、《七只瞎老鼠》 Seven Blind Mice

    《七只瞎老鼠》的故事,来自于中国的成语“盲人摸象”,而这一成语,又来自于《涅槃经》、《长阿含经》,当来自印度。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对这个故事的重新演绎。

    作者杨志成是美籍华人,1951年赴美国留学后便一直留着了那里,并创作了一系列中国故事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作品,让中国的传统故事获得了不一样的风貌,作品也多被西方所认可。这本《七只瞎老鼠》也曾获凯迪克奖荣誉奖。

    故事和绘画,其实都没有太多可说的,这其实就是一个披了西方形式的东方故事。唯一可说的,大概就是,这次改编,更切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比如,将七个盲人改成了小朋友更喜欢的七只老鼠;全篇是黑色的底色,但给了七只小老鼠递次的彩虹色;还有对摸到东西的描述,换成小朋友更熟悉的事物,并对应相应的量词....也算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尝试了。

    3、《禅的故事》 Zen shorts

    这本书乍一看,一定会想起《功夫熊猫》,因为两只熊猫的形象,几乎一般无二。故事也很简单,一只从天而降的大熊猫静水Stillwater,为三个小朋友艾蒂、迈克和卡尔讲了三个很有中国味道的故事,从而解决他们的内心困扰。

    三个故事分别对应的主题是“清风明月是最大财富”、“得与失都不是永恒的”和“什么是背负与放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读起来大概也觉得简单的不得了,但从外国人的嘴里讲出来,再配上那种半中半西的绘画方式,初读下来,也很有一种新鲜感。而这些故事与表达方式,对西方人来说,大概更是新鲜,所以这本书也获得了凯迪克大奖。

    值得一说的是作者琼•穆特(Jon J Muth),这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是中国文化的热爱者,他曾在日本出版商的资助下赴日学习石雕与书道,后来又在英国、奥地利和德国学习过绘画和版画复制,他还学习了太极拳、水墨画和茶道,似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和习得,比普通的中国人还要高。而这,也反过来成就了他。

    那则民间故事的重现

    无国界的中国风绘本,有些来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改编,有些则是作者将西方或者东方其他国家的故事移植到了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可以看到作者们对中国风的深深热爱。

    1、《狼婆婆》 Lon Po Po

    这本书的作者,同样来自杨志成。作为一名美籍华人,把他的作品归入此系列,似乎有点牵强,但作为一部获得美国凯迪克金奖的书,作为一名多次获得此奖的作者,他的作品中,其实有打通中西方艺术形式,多元文化交融的影子。恰如他自己曾说的:

    我参与儿童图画书工作的动机,一方面是想要引介中国的故事——我们有太多好故事了!另一方面,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来到美国,我也希望多理解西方的故事,好拓展我自己的眼光和表现形式。每次我投入一个异域文化故事,我都从中受益匪浅。

    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也有对波斯古老传说的演绎,还有根据美国诗人诗歌改编的图画书。而且,这一本来自中国民间传统故事的《狼婆婆》,也有很了很多西方式的改编。

    《狼婆婆》改编自在中国很多地方流传过的狼外婆的故事,也有些地方称之为虎外婆。小时候我也听奶奶和姥姥讲过这个故事,妈妈出门被吃,三个孩子在家,半夜狼来敲门,由此开始狼与孩子的斗智斗勇,你死我活。里面有一些极为血腥残忍的细节,让我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毛骨悚然,比如躺在被窝里两个大孩子听狼吃自己小妹妹手指头的情节,比她们在树上将狼吊到半空再一次次摔下来的情节...

    没有想到,在遥远的地球的另一端,这个故事已然演化成了一本绘画书,并被冠以“东方小红帽”的称呼,并广泛被西方人所接受,还获得如此大奖。很多年后,以这种方式重逢这个故事,真的是意外的惊喜,虽然,作者已然做了很多的改编,带了些西方童话的影子,但恰是如此,这样的中国风,才有了无国界的意味。

    此外,绘画的手法,也很特别,带些鬼气的小朋友的模样,充满野兽气息的狼的形象,还有屏风式的构图,晕染出的色彩,都很棒。有些人也许受不得全篇透出的恐怖气息,觉得不适合小孩子来读;但也有人对此惊艳叫绝,至少,获得大奖,多少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2、《空花盆》 The Empty Pot

    这是一个来自朝鲜的故事,不过,在我们所熟知的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故事里的主角变成了日本小朋友,但在画家Demi的笔下,她把故事安排在了中国。

    故事很简单,老国王要找继承人,便把煮熟的种子发给了小孩儿们,一年之后,依大家所种结果选择孩子来继承国王。于是,一年后,捧着着空花盆的孩子,因其诚实,被国王选中。

    故事本身可以放一边,精彩处在画风上。是极精美的工笔画,细腻、精致、繁复,一笔一划中,都能见作者心力,美不胜收。

    有关作者Demi的介绍非常之少,但据说是个旅美画家,也与中国有较深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多来自亚洲的民间故事,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的都有,但画风都很有中国风,篇篇精美。除了《The empty pot》,还有庄周梦蝶故事的《Butterfly's dreams》,有讲老子与道德经的《The Legend of Lao Tzu and the Tao Te Ching》,也都很值得一看。

    另外关于作者,我找到了一段图片样式的介绍,可以简单一看。

    3、《石头汤》 Stone Soup

    这本书,来自写有上文提到的《禅的故事》的热爱中国文化的琼•穆特。如果说,《空花盆》的故事,多少还来自东方,《石头汤》的故事,则是将西方的民间故事移植到了中国。

    这一则故事,在法国、瑞典、俄罗斯、英国、比利时等地都有流传,一般都是用石头煮汤,有时也有钉子、斧头;此外,据作者所研究,“在牙买加有造汤锅的故事,在韩国有神奇糕点树的故事,在菲律宾有讨钱帽的故事”。

    故事却都有一致性,煮一锅石头汤,引起冷漠村民的好奇,从而引他们陆陆续续奉献出洋葱、蘑菇、土豆....从而真正熬出一锅好汤,为自己谋地好处,或者让大家找回久违的热情与热闹。

    琼•穆特把这个故事安排在了中国,并给了许多的中国元素,加入佛教元素,从而不再是传统故事中变戏法人的为自己,而有了普度众生的意味;三个主人公的名字也是中国的福、禄、寿;穿只有皇家才能穿的黄衣服的小姑娘,在故事里有特别的意味;结尾处的杨柳标志离别;甩在空中的面条如同汉字里的“教”;还有三个石头摞成一尊坐佛的模样.......

    读这个故事,在看故事的同时,更可以看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意象,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那个原创故事与中国绘画的完美结合

    完全原创的与中国有关的故事,再配上中国风的绘图,也可以有非常独特的美感,两者相映成辉,在中国风的呈现上,已说不清究竟是谁成全了谁。

    1、《公主的风筝》 The Emperor and the Kite

    原本的名字,当是《皇帝与风筝》,但在引入中文版本时,翻译成了《公主的风筝》。因为主角,其实是那个名叫小小的公主。

    故事本身,基本是简·约伦(Jane Yolen)原创,并与她的成长经历略有些关系。据作者自己所说,这算是她的半自传体故事。书中的皇帝就是约伦的父亲,小小公主就是她自己,她说自己总想做些让父亲高兴的事儿,可是总不得其法。

    而她的父亲,热衷放风筝,曾拿过世界风筝大赛的冠军,有“风筝之王”的称号。她在帮父亲写一本介绍风筝运动的书时,遇见一个“被囚禁在高塔中的皇帝申(音译)因一只风筝而获救了”的故事,从而有了她自己的这个故事:

    有着如同太阳般的四个哥哥和如同月亮般的三个姐姐的小小公主不被父王所重视,但在父亲有难的时候,是她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机智,用风筝救出了被掠走后囚禁的父王。

    书中的绘画,则来自我们已不陌生的杨志成,他的剪纸画风与大片留白,让这个故事的中国风更浓了,除了精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更展现了很多作者都没想到的东西。

    这样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就吸引了西方社会的注意。好的故事与好的绘画相结合,这本书于1967年获得了凯迪克奖荣誉奖。

    2、《谁偷了包子》

    东方的文化,是如此的相通。如果不是作者一栏里,标明了故事作家及绘画作者都来自韩国,谁也猜不到这样一篇中国风洋溢的作品居然不是出自中国。

    典型的古老的中国小镇,雅致的青花瓷碗碟,高挂的红灯笼,红色斜襟的中国大褂,还有中式的蒸笼、茶具、方桌方凳...无一不透着中国风与浓浓的中国市井生活气息。

    故事本身,则以包子为道具,以小姑娘查找偷包子的小贼为线索,在一次次的侦查探索之后,最终查找到谁偷了包子。但最后的结局,却有些出乎意料,套用书里的那个结尾“两个人一起吃包子,是世界上最快活的事”,它有一个完满又暖心的结局。

    这个绘本,在让小读者们感受满纸中国风的同时,大概也对小女孩的那种孤单、希望有了小朋友一起玩的情绪深有感触;在读的过程中,还有算术加减法、侦探破案的种种小体验,应该是一本非常适合孩子阅读的小书。

    来自国外的中国风绘本作品,还有很多。只是简选了几本,并做了个简单的分类。那些被改编的中国风,或者是那些外国人眼里的中国风,不管是所谓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还是“世界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终究不是一件坏事。而让这个时代的小朋友看看这些作品,或许他们更容易接受,或许他们会别有所悟,更或许,若干年后,他们会创造出自己的中国风。对此,我很期待。

    备注:插图来自各绘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国界的中国风绘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ch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