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智慧》是易中天先生的著作,被推荐为高中必读书目之一,这本书曾被我束之高阁,不想读来却兴致盎然。因为樊登老师的《魏晋风华》、《国史讲话:春秋》、《孔子如来》、《禅的行囊》几本书中,讲述的很多诸子名士,名人典故,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易先生从《周易》的阴阳变化到中庸的恰到好处,从孙子的斗争思想到老子的转化思想,从魏晋风度到佛教中国化,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给读者讲述中国智慧从早熟到成熟,从思想变成境界的发展历程。读完这本书,我马上变易粉,非常喜欢易先生严谨的思路,幽默的语言,还有接地气的风趣,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于周易的启示
我国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非《周易》莫属,它由《易经》、《易传》两部分组成。“周”是周人(周天子)、周遍、周而复始的意思,“易”是简易、变易与不变的意思,“经”是古人认为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传”是解释、阐释、说明的意思。《易传》是对《易经》的阐述、说明,《易传》比《易经》晚成800年左右,但两者内容相差很大,《易经》源于占卜的巫术,《易传》走向哲学。《周易》是古人在探索世界变化现象,总结事物变化规律的人类智慧结晶,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教会我们怎么看问题。我们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化,变化是现象,不变是规律,规律是可以认知、掌握。于是《周易》由最初的巫术《易经》走向有哲学意味的《易传》,至少是带哲学的巫术,巫术变成哲学是人类认知的进步。
《周易》的根本是阴阳,阴阳两者相生、相克,共存、互转,你是我,我是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变成你,你变成我,如何变?按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变,《易经》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到八八六十四卦,用符号系统、文字系统仿效世界变化而概括出的现象、变化和规律,这种古老智慧给我们启示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和中庸原则。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6572/b7256ed0a1a59f38.jpg)
二、关于中庸的思想
世界永远在变化,事物永远在发展,那么发展变化到什么程度是最好?时间、地点、方式都恰到好处就是最佳状态,这个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中庸。中庸是《周易》的原则,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一种独特的智慧。
中是不走极端,庸是不唱高调。中庸不是老好人,也不是和稀泥,中庸是有原则,中庸本身就是原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团结,比是勾结,团结是讲原则,没原则团结不起来,毫无原则的在一起其实就是勾结。
中庸是常人之道,比如行孝之举,并不需要我们做感天动地的事情,出门打招呼,归家打照面,早晚问声好,已经是尽孝行孝;中庸是适中之道,适中不但中还要适,可能适比中还重要,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比如穿鞋子,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中庸是可行之道,没有可行性就没有操作性,不能操作就无法实现,无法实现就是一种无用的理论。
中庸与权宜。中庸有原则,原则不变方法可变,于是就需要权宜。权是变,宜是合适,什么宜?什么不宜?怎样宜?需要灵活运用,权是儒家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有经有权”,经就是不变,权就是要变的,孔子认为“权”有三个很高的境界:做人要“仁”,治学要“乐”,做事要“权”。能够做到“权”,做事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能够“同权”,那就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既原则,又灵活,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中庸与和谐。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有两个概念:和与同,和是可以生出新事物,同则不能,就如男人与女人,可以生小孩,男人与男,女人与女就不可以,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反对走极端,和反对无差异,怎样做到多样统一的和谐?易先生给我们三个建议:1、做减法。事情过头了,得减速,避免过犹不及;2、唱反调。唱反调不是凡事都反,就像和与同的关系,唱反调才能和,和才能有新的办法,拍马屁只是同,同只会坏事;3、开汽车。开汽车得把握方向,谁管方向?一般都是上级管方向,下级照执行。其实,做减法是对自己,唱反调是对领导,开汽车是对下级,最难还是对领导唱反调。
中庸是正、中、平、和的道德思想境界,需要具备很高的修养才能做到;中庸反对绝对肯定、冥顽不化、自以为是、一根筋认死理的思想方法,中庸主张认活理,因人施教,因人制宜,最终目的就是通往正道;中庸之道就是能用的处世之道;中庸是做人的艺术,会做人就是不挑最好,不挑最差,选择中等,中庸是中国人的一种智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6572/3b59484f6bd1c5f3.jpg)
三、孙子与老子
易先生在《中国人的智慧》书中讲的老子,主要是讲老子怎么看问题,书中引用的原文也是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今本《道德经》)。易先生说《老子》书中直接或间接谈兵论战大约有八九处,可见老子应该是懂军事的。同是讲军事,孙子与老子,两者有相似,却貌合神离。孙子讲的是用兵,老子讲的是做人。老子懂军事却不喜欢战争,老子思想的核心: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此乃老子三宝,其骨子里表达的是人道。而孙子只是主张慎战,却没有反对战争,孙子兵法的核心是:成本效益。孙子是兵家代表人物,《孙子兵法》兵家必读。老子是儒家代表人物,《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经典。易先生说孙子精通兵法,老子未必懂兵法,但却懂兵道,对于真正的军事家来说,老子的兵道不亚于孙子的兵法。
孙子的用兵之道是追求成本效益。战斗的目的是兼并与得到,而不是毁灭,当然是得到越多、越完整,越好。所以孙子主张“全胜全得”的原则去争霸天下,只有这样才“兵不顿”成本低,“利可全”效益最高。出于成本效益最大化,孙子提出慎战的军事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轻易不要发动战争,因为打不起、拖不起、输不起,所以“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没有十足好处不行动,没有必胜把握不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开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一句话:唯利是图。
其实“唯利是图”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战争经济学,不管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战争,在具体作战的时候,哪一方的战争指挥者都希望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怎样才能小代价而大胜利?善战!孙子说败不败在于自己,胜不胜在于敌人。会打仗只能保证自己不会失败,却未必一定能战败敌人,你不犯错误,敌人也不犯错误,大家都没失败,只能是平手,各自保本。战场上谁犯错误,谁就可能成为输家,如何让敌人犯错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这条原则用于自己,也可以用于敌人。帮敌人打算,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或者让他们觉得危在旦夕。做到自己主动,敌人被动,就得“两面生刀”,两面就是利和害,三刀就是威胁、利诱、忽悠。“兵者,诡道也”,战争追求的是胜利的结果,只要可以取胜,任何可行的方法都能用,兵不厌诈,能胜则行。
老子的做人之道是主张清静无为,柔弱处下。老子基本观点:最柔弱的最坚强,最卑下的最崇高,最虚空的最实在,最原始的最先进。老子的思想方法:反过来想,反过来说,反过来做,反过来看问题。老子讲的水、婴儿、女人、大海山谷,看似弱,实则强,滴水穿石,最柔弱的却最厉害,最所向无敌;婴儿最柔弱却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和谐的;女人看似柔弱却能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大海山谷,污水泥沙一并俱收,却能海纳百川,成百谷之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有两个意思,一是相反,二是返回,相反则相成,相成则转化,转化则返回。这是老子在唱反调,唱反调就是道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居弱势就是道的运用(弱者道之用),其实这里是带有变的意思。
老子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祸莫大于无敌”是警告自己,一旦我们自己丧失了“三件宝”,变得杀气腾腾(失慈)、自高自大(失俭)、不可一世(敢为天下先),就会容易犯错误,矛盾对立的双方就会转化,事情的结果也会随之而变化,所以人应该有理性的态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事与坏事互存互转,没有单独的纯好纯坏,所以人应该有忧患意识。“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有阴阳两,共同存在,互为转化,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状态,所以做人做事都应该有中庸的原则。
易先生说,老子的思想就像一枚硬币,真无为和假无为是它的两面。有人看见真无为的一面,如庄子,有人看见假无为的一面,如韩非,于是老子的学说就由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两个学派在传承。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动荡的时势,也是诸子涌现,百家争鸣的时期。易先生是这样比喻的:国如皮,子如毛,毛附皮上,此皮不留毛,自有留毛处。就好像你有真本领,这家公司不招你,肯定可以找到另一家招聘你的公司。正因为春秋战国的动乱,才给诸子百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与机会。到了汉王朝实行“察举制度”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读书人的出路已经不多,因为毛还是那些毛,皮只有一张皮,于是就出现魏晋时期独特的魏晋玄学。
四、关于魏晋的风度
易先生说魏晋的风度是“怪异的风度”,以“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为代表,并举例细说各子各贤好玩有趣,甚至不可思议的趣事。好友葬礼大学驴叫,其他人不制止,反而也一起学驴叫,此乃“洒脱”;正室夫人的南康公主去捉狐狸精,却为狐狸精的一番话而感动,从此两人视同姐妹,此乃“豁达”;刘伶喜欢喝酒,命是小事,酒是大事,所以他让一个工人扛把铁锹跟在他后面,随时准备喝死了就地埋,此乃真“怪”。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崇尚和追求的价值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
“竹林七贤”以嵇康为首,嵇康在当时的地位就如现在的超级大明星,要演技有演技,要样貌有样貌,要身材有身材,要文化有文化,要才艺有才艺,一出街头,万人空巷。优秀如嵇康,为了真性情,不惜牺牲生命,行刑前还演奏一曲《广陵散》绝唱。魏晋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时代,名士之间互有挑战是常事,谁挑战谁不要紧,要紧的是怎样问?如何答?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水平?有没有技术含量?问得好,答得妙,有智慧,则会传为美谈,否则,就会落下笑柄。喜欢漂亮和崇尚智慧是魏晋时代的风尚,威武如曹操也自认样貌不够帅而不以真容接见匈奴使节,由帅哥崔琰临时代替,因此可见当时的魏晋时期,刷脸是很吃香的。
魏晋时期,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这三个,哪个重要?真性情最重要,其次是高智商,再次是美仪容,只要有真性情,就能得到好评,得到肯定,受到尊重。魏晋时期的求美,还体现在风采与雅量,有仪容则有风采,有真性情则有雅量,有智慧表现出来的风采与雅量,才是真美的风采与可贵的雅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6572/d939fb6cf35e3290.jpeg)
五、关于禅宗的境界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禅是梵文的音译,全称“禅那”,意思是“静虑”,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所以也叫禅定、坐禅。佛教是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在中华大地盛行起来。外来宗教传入中国的不少,有伊朗的摩尼教、犹太教,和部分成功的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但都没有佛教的影响大。为什么?因为佛教中国化了。
佛教中国化从六祖惠能开始,佛教中国化是为了解决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佛教中国化,首先是佛教人间化,然后把佛法简易化。具体是向信众讲清楚四点: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从禅无功。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六祖惠能的讽刺无疑是否定了西方净土天国的存在。净土无理,天国被否定,人世也就被肯定。佛也是人,是告诉大家佛祖也像普通人一样活到一定年龄就会死,成佛不一定要成仙一样肉体飞升,死了才能成仙成佛,佛是思想觉悟。佛也是人的意义在于打破神秘感,回到人间。读经无用,用德山宣鉴(惠能法孙)、古灵神赞(唐代高僧)两位僧人开悟得道的故事,告诉大家经书读得再多,不开窍,不悟道,就如同读死书。坐禅无功,马祖道一因一句“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而顿悟得道的故事,告诉大家,佛是悟出来的,不是坐出来。
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其他的清规戒律当然也没有意义,这无疑是传统佛教的一个革命,革命的结果是创立了简易的佛法。
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传统佛教实在太繁琐,不改革就不适合国情,化繁为简的目的是让佛教使国人觉得的简单、管用。六祖惠能说:“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只要你开窍悟道,不用念经都可以立地成佛,成佛只是刹那瞬间的事情,这还不简单吗?
这是禅宗对传统佛教的革命,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从此,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再冲突,因为佛教已经中国化。
佛是佛陀,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中国化的佛教还是佛教吗?易先生的回答:还是,而且还更是。因为禅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觉悟。成佛的关键是觉悟。
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能成佛,为何真正能成佛的还是少数?禅宗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迷。迷是众生,悟是佛。只要觉悟,众生也是佛。如果迷了,佛也是众生。“迷即佛众生,悟则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佛与众生之间只有“一念之差”----迷与悟。
为什么佛有智慧,而众生就愚痴?禅宗的回答是:因为我们执。执就是一根筋,死心眼,不开窍,认死理。你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他非要问你哪个是峰?哪个是岭?你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他非要问你哪家最好?不同频率,说最多也是对牛弹琴。
执则迷,迷则不悟,所以执迷不悟。其实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觉悟了,佛性就显现出来。禅宗的观念,佛法在人间,悟道在世俗。学佛参禅,修行悟道,就在我们平常的衣食住行当中。成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所谓开悟,其实就是找回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6572/2aeb150999d689d6.jpg)
人本具足,每个人就是一口内藏丰富水源的枯井,需要自己不断向内自我挖掘,只要选对了方向和工具,剩下的就是坚持不懈挖掘,当你打破了枯井与水源之间的那个临界点,内在的水源会源源不断的喷涌而出,不但能自给还能给予。我个人理解的“打破临界点”,就是禅宗所说的渐悟与顿悟,渐悟也好顿悟也罢,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开窍。迷就是想不开,悟就是想得开,你想不开,你不开窍,佛也没办法。
《中国人的智慧》一书,易先生由《周易》开始,从中庸思想、兵家思考、老子方法、魏晋风度到禅宗境界,细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由自我疑问开始,从巫术出发,对远古神灵从开始的信奉转向怀疑态度再到禅宗的找回自己,从自己出发,先从外求,再到发现自我,走了一圈还是回到人类自已。其实,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找回自己就是一个以自己为起点的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探索结果最终还是回到自已。转了一圈重回原点的自己,点还是那个点,只是不一样的起点。就像《周易》64卦中最后两卦,63卦“既济卦”,代表成功,64卦“未济卦”,代表未成功,重回原点就是“既济卦”,你已经成功,重新启航就是“未济卦 ”,你开始重新开发,遇见未知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6572/352bb43bd7e380ae.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