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国演义》兴衰命矣!

《三国演义》兴衰命矣!

作者: 琴台QT | 来源:发表于2020-04-30 13:07 被阅读0次

    其实写这个文我是很惶恐的,经常感觉自己才学不够,怕剖析不好,文字这个东西又是能让人产生很多感触的,怕一个错误的理解,对读者造成另类的影响,所以我一直想,等知识层次到一定程度再写,但是慢慢发现,越学的多,越无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这样几时才能实现我小小的作家梦?而且有位老教授告诉我,多好的天赋都在于做,多深的文化都在于行,感觉好有道理!于是就有了现在厚着脸皮来和大家聊我是如何理解三国的文章。

    看历史故事,就要有看历史故事的态度,小时候父母和我们讲《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都有思想,有精神,以及一种神秘的感觉,身为成年人,自然不能讲故事中的美德,父慈子孝等低龄化的东西,成年人的批判性,复杂性,我定然会带到里面去说,而《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历史人物的错误,也是不得不说的,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所能给我们的就是错误,当然还有就是一部艺术品的灵魂,如果给你一部《三国志》你可能看着看着就困了,考试问你曹操建铜雀台,左右两边各有一台,叫什么?你可能都不知道,但是经过一定的艺术创作,你就会读的津津有味,所以这也是我将要剖析的点,兵法,行军之类的东西,也在作者的所学所感中。

    前期;前期的历史啊分为汉朝的衰败,诸侯的风起,这里说说作者的宿命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个理论是从头到尾都贯穿故事的,刘备为关羽报仇,曹操被一把火烧回了中原,这些都在历史的桥梁上搭建了宿命论的思想包括前期的汉献帝的智慧,德行,都已经有了王者之态,奈何汉家气数已尽,天下纷争已经是大势所趋。

    前期的思想;严肃文学中,角色的思想是最令人感兴趣的,这部我国的经典名著,自然也少不了这个东西,不过该作中思想转变的写作方式,我觉得我看过的作品中,还没有能出其左右的,可以说妙不可言,性格从头至尾都没有改变,曹操从头到尾都奸诈,有眼界,刘备从头至尾都仁义,孙权从头至尾都看似柔弱,但是内部的变化却极大。

    这时的曹操狡猾,却是一个赤胆忠心的人,何进让董卓进京,曹操已经看到了危机,他为什么现在不谋划?只因为他那时想自己应该存留忠义,可能是想流芳千古吧,这看吉平等忠臣,被后世的赞美,就能知道,于是有了刺杀董卓,有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些经典桥段,后期的转变源于,汉朝已经无法挽救,于是就有了将错就错的行为,就这点来看曹操就是真男人,有几个人能背弃自己的理想执念?借《邺中歌》的诗词赞一句,“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这时候的刘备,这个阶段的刘关张三兄弟,和曹操一样中二,刘备看了很多书,这个原著中也是这么说的,结识的人很广,一个有古人思想的人,自然会知道时势造英雄,而这个英雄要扬名立万,就要施行仁义,这也奠定了刘备后期的思想方向,不过刘备自始至终都有城府,可以说修养的比同阶段的曹操好,同阶段的曹操感觉还有些稚嫩,很多的思想都还能被猜中,只是手下能人太多,所以一些错误没有出现,只是两人的际遇与出身不同,同样的出身刘备应该能在前期做的比曹操大,这也是为什么曹操那么怕刘备的原因。

    前期的错误;要论前期的错误,莫过于二袁,袁术就不说了,这是蠢死的,要放现在肯定用没文化,几个大字给他,因为他不懂天时,不知人心,楚汉相争而得天下,汉家四百年基业,可以说是天下正统,汉家气数刚亡,就敢妄称天数,这是摆明找死,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在修养德业,巴不得有人打着大旗出来造反,所以有了袁术的灭亡。

    再说袁绍,他的错误有很多,但是导致他灭亡的有三点,其一;年龄,袁绍的思想已经固定了,不太容易转变,这看那些能人不得重用就知道,他觉得他的思想已经成熟,即原文说的“刚愎自用”而且四世三公,一生没有过什么大的挫折,又身兼四大洲郡,导致他不会反省自身。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妇孺之见,不具将帅之才在全军上下都准备好,战意十足的时候,因为孺子的原因,而没有了目标,放下了全部准备,去管自家的事,寒了将士的心,就在这里为后期的反叛,埋在了种子,再加不会分配资源,可以说袁绍前期,简直是无敌一般的存在,奈何将领收的太多,士卒更是如蜂如蚁,内部将领明争暗斗,外部士卒缺少组织,所以不精炼,而且袁绍很神奇,避开了所有能提建设性意见的人,重用了一堆庸才,这样的队伍每次出征还要拉很长的战线,百万人一同出发,这导致弱点到处都是,被善于发现病点的曹操抓住了辫子,用截断粮草的方式,让袁绍伤了元气,这个点的用兵可以参照诸葛,后期出岐山伐魏,缩减军队,使军队更有凝聚力,更有统治力度,自然就能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其三,内部的腐烂;这是前两个问题到了极致的体现,士卒无战心,将帅想出路,要是没有熟知袁绍军情的许攸,也不至于溃败的那么快,中原之争后期,袁绍的深厚实力才显示出来,奈何又因为废长立幼的行为,导致了袁氏最后的江山易主。

    前期总结;吕布,陈宫,典韦,郭嘉,河北名仕,诸多气节高义的名将以及中良的死,曹操思想的转变,天下大势的初定,书写了前期三国最为璀璨的历史,也是在这里显示出有志者的人生,应该有怎样的心境,刘备看自己两腿间的肉,因为不征战而恢复,心中生出种种悲凉,国未定,贼未诛,身却有了享乐之态,心中种种思绪袭来,于是开始想办法,试问现在的我们有几个存有这样的觉悟!

    前期的写作风格,这个点就不得不说说【罗贯中】真是位大师,他前期使用的手法,充满了他个人的艺术修养在其中,诉尽了青春的情怀“赵子龙单骑救主”,“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张翼德大闹长坂坡”,以及刘玄德的艰苦创业路,人生的目标,方向,要是他写一部武侠小说,那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期;中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整部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节奏紧凑,文字又十分精炼,可以说每一章都有高潮,中期里也是大战最多的阶段,“赤壁”,“西川统一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猇亭之战”,“渭南之战”等诸多大战,投入的军器,人力不计其数。

    每一场大战都精彩异常,斗兵,斗将,斗阵法,斗智,斗忠,斗粮草,地理,环境,天气可以说要是数起来,恐怕比原作都长,我也很想说,但是篇幅有限,我不可能一一去点,只说说“赤壁”中的诟病。

    中期的开篇便是“赤壁之战”,也是我最喜欢的段落,没有之一,首先说赤壁之战中的思想,在这里是出现作者的,天时,地利,人和论,最清晰的地方,所谓天时就是像曹操这种,能抓住变动的人,能在变动中,安身立命,扬名立万的人,地利就是类似,吴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名望的人,在该地区德高望重,一旦风云变幻,便可以揭竿而起,而人和在赤壁的时候,显示的不明了,但是到取西川的时候,便看的很清楚了,属于虽然人在其他地方,但是美名却传的很远,中国“修身齐家”的代表人物,即可以用他的美德为别人带去幸福的人,这样的人自然受人爱戴。

    赤壁中的精彩;要说赤壁中的精彩,莫过于诸葛亮舌战群儒,孙权初现英明,“草船借箭,赋诗激周瑜,庞统献连环计,周瑜反间计,苦肉计,人物的心里变化,事态的辗转起伏,当然我们男同胞们喜欢的宏大场面,也是赤壁的亮点。”

    赤壁中的错误;赤壁中,导致曹操失败的问题有三个,其一“骄兵必败”从前期以兖州为基础发展以来,曹操几乎数年中一直未曾失败过,无论是诛吕布,还是打二袁,他的战绩都是很可观的,当时的天下几乎都已经觉得他就将是下一个皇帝,东吴听说他来都吓得要投降了,这样的声势认谁都会骄傲,其骄傲的程度可以看某一个片段,敌人就在对岸,他还大会文武,在战船上握长槊,作《短歌行》非常的放松,领导者都是如此更何况底下的将士,都已经将东吴当做囊中之物了。

    其二是无名之师,袁绍是失去民心之人,曹操当时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攻打袁绍才会一马平川,郭嘉的智谋固然有之,但是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兴的是仁义之师,而东吴属于封地,本就有地方管理,天子观念较轻,加之吴国当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观念的束缚便轻了很多,相反觉得孙家,德高望重,在吴国人眼里,曹操就是国贼,“不得民心”,这是所有政治家失败的前兆,所以曹操也不例外。

    其三,曹操犯了一个和袁绍一样的错误,没有精炼兵马,刚打完袁绍,手底下汇聚兖州老兵,袁绍四洲兵马,以及刚得到的新野之兵,虽然声势浩大,却没有多强的作战能力,以至于火起便四处乱窜,又没有凝聚力,散了便聚不回来,三大问题逐步的叠加,导致了赤壁最后的失败。

    赤壁中的人性哲学;既然是一部影响中国人很深的作品,其思想中自然不光有本国的思想,也有一些世界,而且直到现在仍然还在讨论的东西,其中的哲学问题,不是我的才学所能解剖得了的,所以也就不发表看法了,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庞统去给曹操献连环计,要回时,徐庶拦住了他于是便有了,我认为三国中非常经典的对话,“你们好大的胆子,反间计,苦肉计还不够?怕烧不干净,还来献铁索连环!”庞统大惊,“元直,准备破我之计?若你看得过这江东四十一郡百姓,遭受屠戮,你便来破吧。”徐庶淡笑曰;“这江东四十一郡是人,这八十多万士卒,便不是人了?”这里还包括了我国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一言论,可以说是非常值得品味的地方。

    中期的治国之道;这里有一段非常能体现我华夏文明,为什么经历几千年,还历久弥新的原因,其中隐藏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原文如下“诸葛军师定拟治国条例,刑法颇重。法正曰:“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孔明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这里体现了我国活学活用的点于易经中叫做“随”卦变化之道,奇妙非常,也体现了我们学历史的重要性,古人的对错皆可知道,换一个方法,就能善用。

    中期的写作手法;中期一改前期大开大合,热血沸腾的叙述方式,转变围绕忠、孝、仁,等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准则来写,这也足可见大师【罗贯中】深如大海的文化修养,主角们从一群小伙子,蜕变成了成熟的政治家,从小团体需要的个人英雄主义,转变为了大团体的领导才能,可以说这部书,简直是思考爱好者的福音。

    中后期;这里是三国中,最悲剧的阶段,一代枭雄曹操的数终,美髯公败走麦城,张翼德削首,刘玄德托孤,五虎将只余两人,看到这里一股萧瑟的感觉游荡在我心中,昔日五虎上将的威名,老黄忠不让廉颇的雄姿,关云长义释奸雄,曹操谈笑间取人首级,梦里杀人等怪癖,刘玄德艰苦创业一一浮现在眼前,只能借作者的话叹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后期;其实步入后期之后,值得说的东西已经很少了,无论是思想,还是作者想传达的概念,都已经接近没有了,有点类似《战争与和平》,后期作者对作品的热情有所减少,所以精彩点不多,可能专门钻研的还会找到一些治国方法,因为乱世讲计策,盛世修德业,后期历史比较多,所以这个篇章,也就不说什么了,专说说诸葛,姜维师徒两代人鞠躬精粹的佳话。

    后期的开始可以说是汉家江山最悲惨的时候,汉献帝被迫让位,这个挂名皇帝,也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当然一悲必有一喜,七擒孟获的佳话至今仍然口口相传,这一段写出了教化的重要性,文明让人远离愚昧,远离野蛮,而最早的文明就是野蛮,力大的人,压迫其他的人听他的指挥,从而慢慢形成了组织,而诸葛教化野蛮的过程也很有趣,蛮方的环境描写的很自然,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段是后期难得的热点。

    后期在忠义上下的功夫很深,诸葛亮对于军务与国事的操劳,病死五丈原等片段,深深浮现在脑中,这个其实还是自己去看更有味道,什么是鞠躬精粹,就是从很小的细节都亲力亲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在为刘备的嘱托去做,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死之前还告诉后主,他的后人不需要多少封赏,自给自足就好,还有预判魏延反叛,直至死的那一刻,仍然躺在床上嘴唇嗫嚅着,安排了最后的事情。

    看完三国之后,久久不能平静,要说喜欢的人,太多了,每一个刻画稍微深一点的角色都很喜欢,但是姜维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我很奇怪,为什么后人只记得,诸葛六出祁山,而不知道姜维忠孝两全,继承师傅的事业,八下南方便不说了,最感人的还是最后一刻,魏主都已经投降了,可姜维还在想办法如何复国,不得不说,姜维真是了不起,可能诸葛的战绩太耀眼,而没人记得他的忠孝了吧。

    前期的三国纷争源于腐败,后期的统一也源自于此,这就是皇帝的职责吧,不是让你享受,而是让你为别人的幸福努力,腐败三个国家都有,所以最后天下归了司马家,自此三分归一统,三国也拉下了近一百年灿烂历史的帷幕。

    三国中宝贵的东西太多,思想,文化,在前面都剖析过了,所以也就不多说了,重点说说三国中的诗词歌赋,名将死时配的,环境巍峨时配的,极致的,愚蠢的,失策的,歌颂中良的,骂奸人的,讴歌贞烈的,夸奖智谋出色的,贬低为人的,可以说十分的齐全,这也成为了三国精彩的点,其中的《大雾垂江赋》我更是通篇背诵了下来,气势巍峨雄壮,又细致入微,非常棒,还有曹操的诗词,曹丕的诗词,看三国这也是非常值得整理的点,希望如果你因为我的文章,而跑去看三国,首先是荣幸,然后是希望你能记住这些优美的诗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兴衰命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ez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