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平凡的周四,也是国庆长假来临前我上课的最后一天。
下午在学校的课都是专业必修课。四节连上,先是编辑出版史,接着是出版编译。因为是必修课,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想必没人逃课,有事需要提前回家的孩子们都已经提前在微信上跟我请假了。
编辑出版史一个半小时的讲授,恰好在下课钟声敲响前结束,给他们讲到书本之源、图书之始,今天要进行展演的孩子还特别意气风发地自创了朝代歌。朝代歌作者任文博表示,自己不喜欢看电影,也不喜欢追剧,因为“影视剧都是瞎编的,看了也没用”,我想说这孩子虽然年纪小,可是比我还古气。于是问他喜欢看什么?他说,书。我于是问:一点电视剧不看吗?他说“可能会看一下老《三国》(唐国强版,作者注)”。私以为他可以参加汉服社,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及“诗书礼仪”之邦的影响力。
出版史萌芽阶段的重点小结“课堂的一个变化是,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用笔记本电脑做笔记,用手机拍PPT,多线程作业。用纸笔做笔记的成了极少数。近期也跟一位老师聊过,千禧一代进入课堂,对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你如果讲的只是单纯的知识点,他很快就上网检索到了,甚至会马上告诉你,老师你刚刚讲的不准确。每一位老师都得更加优秀才行。”
以上一段话来自人大社的朋友翟江虹老师,我深以为然。这个学期伊始,我在课堂上开始全面推进“课堂派”的使用,利用微信登陆课堂派平台,进行混合式互动课堂的建构,对于老师角色的转变,体会犹为深刻。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愿意产生这种转变的,一定是思想较为开放,希望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去翻转传统的课堂灌输的学习环境、甚至去创造、去即兴发挥、去与学生作瞬时的深入交流的人。在进入课堂派的运用之前,我从来不认为教师的角色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他者,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习过程之中,如上帝一般面带微笑、拈花指导,从容不迫。
我自己最初为人师的时候,课堂上也希望创造的是一种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课堂状态,大家可以平等平和地来讨论问题,而没有必要将老师当神话,或把自己当“老师”。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三个人在一起,至少就有一个人能够成为我的老师。这个角色是必然的,也是可变的,几乎谁都可以当,就看谁在当时的环境中表现得最有榜样、影响人心。在技术改变生活的时代,教师作为他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单向度学习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技术部分消解了传统教师的角色权威,教师自己也要明确这种改变的既然产生,并且学会如何面对。
这节课我最满意的一点,不过是上课时给他们推荐我曾经的学生、他们的学姐仵延晶的公号@得闲手记,有珠海本地的吃喝玩逛探店体验和推荐,希望他们在珠海的第二个国庆长假过得平安顺遂。
* 安全叮嘱的来历:中国古人说,“出必告返必面”,意思是说外出超过8个小时,一定要报告给家人和你信得过的朋友。
本文感谢翟江虹老师的听课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