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蕾计划”的舆论仍在发酵,据网友反馈在微博已有相关帖子被隐匿。但是,公众的追寻却不会因此而停止。
这个一直以来标榜着关注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公益项目,这几天似乎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信任危机。回想当年郭美美事件,其对红十字会的公信力所造成的伤害,相信大多数人仍有记忆。虽然,这两者在性质上并不相同。
△图片截取自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官网
1.汹涌的舆论,“春蕾计划”的信任危机?
最初,是有网友质疑在某网络公益平台上线的“春蕾一帮一助学”项目中的资助对象性别问题。根据网友曝光的信息及官方回复来看,在四川凉山州某受助学校的100名受助学生名单中,有47名为男生,网友据此提出了质疑。而项目所属基金会也在12月17日晚做出了相关回应,其反应之迅速倒是值得点赞。但是为什么大家并不愿意买单呢?是什么牵动了我们那根敏感的神经?
△图为基金会的回复
或许,我们应该回顾一下春蕾计划的“初衷”,才能更好地去探讨这个问题。根据公开的信息显示,30年前,在全国妇联的领导下,由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发起组织了一项社会公益项目,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这就是“春蕾计划”。从我目前搜索到的有限的信息中,该项目宣传的重点大都是放在失学女童的教育这一部分。当然,这个项目在这些年确实是造福了很多贫困地区的女孩,改变了她们的命运。我们不能因为本次的舆论事件,就抹杀掉其在过去所做出的成绩。相信这也不是大家讨论这个事情的本意。
△截图自百科词条
2.一朵花的守护,贫困地区失学女童的“救命稻草”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强调关注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为什么会有各种政策向贫困地区的女孩倾斜?一个我们并不太愿意接受的事实是,一些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男女平等的意识仍未被普及。在一个家庭中,女孩得到的资源、接受教育的机会远比男孩少。这些在很多文件、研究报告中都可以查到,在此不赘述。
从“春蕾计划”的百科词条里的项目背景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更现实的答案。在我国,特别是贫困山区,尚有少数文盲存在,而女性文盲占文盲总数的2/3以上,失学儿童中,女童约占2/3。(这个数据的确切时间没有查到)。由于家庭贫困,一些女童被迫失学,或早早地出去打工,或是年幼时在家人的安排下定一门娃娃亲,然后将定亲彩礼上供给原生家庭…这些,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
△截图自百科词条
谈到贫困地区的失学女童,一个非常现实问题就是这些失学女童的未来。她们当中大多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还未真正启程时,就过早地被抛进了婚姻这个大池子里,摸爬滚打。今天随手搜到的一条新闻,主人公也是当年“春蕾计划”的受益人。记者提到,正如当地很多女童一样,主人公从小就被定了娃娃亲,定亲彩礼将是她为家庭挣得最大的一笔财富。幸运的是,当年的这个女孩遇上了“春蕾计划”,在各方人士对其家长的劝解下,绝食多天的女孩最终得以回到学校继续学业。这个女孩现在也成了大凉山某地的副乡长,正带领着乡亲们在脱贫路上攻坚克难。这是我们看得见的命运轨迹之改变,也是很多针对失学女童教育的公益项目之目的所在,更是我们在用实际行动缩小男女因性别差异在各方面所造成的巨大鸿沟。
△截图自网络新闻
回溯历史,在1950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其中明确提出了以男女平等为基本国策、反对买卖婚姻、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离婚自由。李银河在书中谈到,“这个婚姻法的实施可以说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妇女的地位,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但在今天,当我们回看的时候,一些事实却仍然让我们感到悲观。
我自己更是在近些年从一些亲友口中听到过令我毛骨悚然的事情。一些农村娶不到老婆的男人会去到某些贫困山区,通过一些“媒婆”的介绍,约定给对方多少钱,然后就能将一个当地的女性带回家当老婆。尽管说者试图告诉我,这也要当事女性同意才行,但我心里并不接受这个说法,觉得这是在“卖女孩”,甚至为此与对方发生争论。我很怀疑,那些女性,她们真的有拒绝的能力吗?我一方面不愿意相信今天仍有这样的事情存在,但另一方面我也很害怕这些都是真实的。毕竟最近这些年,“买个老婆”这种毫无人性、践踏女性尊严的说法,我仍然能不时地听到。谨慎且悲观地说,在某种意义下,买卖婚姻至今仍然存在。而在这当中,我们无法看到那些女性“身为人”的尊严所在,无法听见女性说“不”的声音。
因为不平等存在,所以我们才要追求平等,因为有买卖、包办婚姻,所以我们才要去反对。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可将近70年过去,我们很多人的一些观念仍远远不及那些先辈。网上很多人甚至觉得,中国女性的地位已经这么高了,你们还天天嚷着不平等,就是在挑起两性之间的对立,你们居心何在?我不知道说这些话的人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但是我相信一个愿意平心静气地去看待问题的人,能找到一些更靠近事实的答案。
3.实现性别平等,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就在昨天,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
报告指出,在2019年,彻底消除性别差距所需的时间为99.5年,较2018年的108年略有进步,但在卫生、教育、职场和政治等领域,男性和女性难以在有生之年实现性别平等。(引自世界经济论坛公众平台)
本次报告的全球性别差距指数分别从经济参与和机会、受教育程度、健康与生存、政治赋权这四大维度进行评分。被统计的国家共153个,我国综合排名106位,得分0.676(1为平等,0为不平等)。在受教育程度这一维度中,识字率排名第90位,中等教育入学率排名124位。高等教育入学率则排名全球第1。我们如果揣测一下,在识字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女孩们可能更多受限于家庭对她们做出的选择(例如前面提及的被迫失学)。而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时,那些曾经被束缚的女孩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表现,告诉了全世界,女孩们可以很优秀。倘若可以做得更多一点,在更早的阶段,介入那些因贫困、地方落后风俗习惯等导致女童失学的家庭中,是不是可以帮助到更多女性?是不是可以让她们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图片来源于世界经济论坛公众平台
联合国秘书长在今年10月11日的国际女童日致辞中也提到,“女童每接受一年中学教育,会使她们的赚钱能力提高25%,如果所有女童和男童都完成中学教育,就有4.2亿人可以摆脱贫困。”而关注女童的教育、生存状况,消弭男女之间的性别鸿沟,实现男女平等,也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很多人今天不停地呼吁男女平等,也并不是在制造性别对立。在男女平等实现的过程中,实际上,男性也是受益人。
△图为联合国秘书长国际女童日致辞
4.不愿被辜负的微光,希望照见“女孩们”的所有人
在这次事件中看到,春蕾计划的捐赠人里面,有不少省吃俭用的学生,每个月拿出一小部分的资金,只为了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小女孩;有很多的女性,在为那些仍然深陷泥淖的女孩子们加油——“姐姐来了”;有不少男性,在用行动支持、改变、帮助女孩们。而TA们绝大多数人,默认的是,TA们确确实实是在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女孩们。
这或许也是此次曝光会引起舆论汹涌的原因。“春蕾计划”作为一个一直以来标榜着救助失学女童的项目,在没有任何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将善款用到其他人身上,对于那些捐赠人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欺骗?其到底有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甚至是更严重的问题?也期待有专业人士可以提出专业的看法。
我相信,人们的义愤填膺并非是不想帮助男童,而是在这个大的现实环境中,在女童本身就比男童难以获得更多资源的情况下,在这个关注女童的项目中,人们希望自己的一点行动可以改变哪怕一丁点儿也好,更希望自己做出的选择能被尊重。虽然我自己并没有向“春蕾计划”捐款,但在此之前也捐赠过与女童相关的项目。在捐赠时我偶尔也有自己的担忧,那就是这个项目的善款,到底是不是用到了那些宣传文案上出现的群体中,是不是用在了那些指定的用途上?遗憾的是,我们个人有时候很难知道那些东西的真伪。但我们却也不能因噎废食。
△图为个人的捐款截图
在最近引起热议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其中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女主的妈妈,当年的学习成绩比兄弟姐妹都好,有着当老师的梦想。但是为了让兄弟们上学,却不得不离开学校,去工厂挣钱。说起这些的时候妈妈还温柔地安慰着当时仍是小孩的女主说,没事的,那个时候的女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想很多中国女性看到这一幕时一定非常感同身受。
△图为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截图
无论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咱们自己的现状,消弭性别差距,实现性别平等,仍然道阻且长。但我们仍然在努力向前走,我们很多人愿意去改变,我们对明天还抱有希望,我们更希望这份信念与努力不被辜负。
我希望终有一天,所有的女性,都可以自主地选择、决定自己想要的人生,去看看这个广阔的世界。也希望,我们的女性不必再这样温柔地安慰自己的孩子,“没事的,那个时候的女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
都是这样的,不代表都是正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