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K_Raven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11:44 被阅读0次

《麟游县志》记载,唐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年),大旱,李世民在九成宫召五品以上的官员议事。魏征以“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为因 ,呈上进谏名篇《十渐疏》,指出唐太宗在十个方面的不足,说唐太宗相比贞观初年,求治之心锐减,骄奢之心渐长。语句直指李世民的弊病,言辞犀利,用历史兴衰来警醒李世民要励精图治、任贤臣远小人。李世民纳谏,避正殿、减膳食、罢劳役、赈济灾民。

这件事过去 37年后,九成宫还见证了另一对君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断案高手狄仁杰。《麟游县志》讲,在公元 676年 9月,唐高宗李治在九成宫避暑,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两人,误砍了昭陵(唐太宗陵墓)的柏树,李治大怒,命令将权善才、范怀义二人立即处死。狄仁杰当时任大理丞,他向李治进谏,说权、范二人罪不当死。唐高宗很生气,疾言厉色地说,权善才他们置我于不孝的境地,必须处死。面对盛怒的皇帝,狄仁杰仍犯颜极劝,说按照现在的法律,他俩的罪过不至于被判死罪,如果陛下坚持要杀这二人,那么国家的法律就无法取信于人,法律就会失效。现在陛下因为一株柏树杀掉两位将军,千百年后,后世的人会怎样评价陛下呢?我之所以不敢奉命杀掉这两名将军,正是害怕使陛下陷入不道义的境地啊!唐高宗冷静下来,觉得狄仁杰说得有道理,遂免去权善才、范怀义二人的死罪,改为流放岭南,并专门让史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有意强化了这一案件,既表彰了狄仁杰,也顺带树立了自己善于纳谏的形象。

魏征与狄仁杰都以直谏敢言著称,我们选取魏征的《十渐终不克疏》以及狄仁杰的《谏造大像疏》为例,分析古代公文的写作特色。

疏:下情上达叫疏上,疏是疏通的意思。也是自汉朝始创的文体,实际上即是奏的一类。唐宋到清代都有这一文体。后世又以奏疏为群臣论谏的总名。但私人书信中也有用疏的名称的,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1.作者简介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并州人。唐朝著名宰相,曾任并州法曹,大理寺丞,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封梁国公,勇于犯颜直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

2.写作背景

贞观十三年,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徵针对唐太宗渐好奢纵的倾向,呈上直言进谏的名篇《十渐不克终疏》,指出唐太宗的志业与贞观初年相比,在十个方面都出现了今不如昔的变化,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  唐太宗李世民在著名誎臣魏征去世之后背诵贴在屏风上早晚各念一遍的十渐疏。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是贞观十三年五月的应诏之作。疏文 批评唐太宗"骄奢自溢"。有十种表现,辞强理直,淋漓尽致。

684年,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690年僧法明等10人献《大云经》4卷,说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当代唐作天子。武则天颁布《大云经》,令诸州都建大云寺。700年“又将造大像”。武则天的佞佛所带来的大兴土木给国家带来财政上的严重困难。因此,狄仁杰上疏以谏。

3.文章分析

“十渐不克终”,意思是十件逐渐出现不好的苗头而不能坚持到底的事。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列举了唐太宗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以此警醒他要居安思危,改正缺点,继续保持贞观之初的优良作风。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开头两段是全文的纲领和引子,第三至十二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最后一段是结尾部分,作者再次指出了值得警惕的一些现象,进一步分析了见诫而惧、择善而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表达了对唐太宗采纳自己谏言的希望。

《谏造大像疏》首先揭明治政的根本是“先必人事”。然后分析大力建造佛塔寺院的危害:国家资财“用之无度”,人民苦于“化诱所急”",壮丁劳力“并集法门”。这一切无疑是违背“为政之本”的行为。并以历史为鉴:南梁“像法盛行”、“舍施无限”,但“无救危亡之祸”。说明兴佛无益于国。最后,从巩固国家政权的高度,建议“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费”。文章进言得体,情感恳切。据说,武则天看后,深有触动,并下令停止造大像工程。

个人见解

(一 )行文得体,劝谏有方

我国古代谏诤君非者,历朝史不绝书。而效用却大为不同:有些被君主采纳,导致兴利除弊。有些也会适得其反,激使统治者一意孤行,进谏者也往往落得贬官的下场。究其原因:一是某些君主见识低陋、心胸狭隘;再者是谏诤者忽略了进言之体。臣下进言谏劝,希望君主采纳。受制于这一行文关系,并服务于既定行文目的,颇需讲究“得体”。进言者,既不能如论著那样放言高论、评头论足;又不能像大臣之间争论政见那样直截了当、一针见血;也不能如对下级行文时那样迎头棒喝、直接批评;更忌讳将自已放到与统治者对立的位置,疾颜厉色,口诛笔伐。帝王也是常人,哪怕他再英明,也难免有常人的嗜好和欲望。就如《十渐终不克疏》开头两段作者先从人性和历史经验出发,透彻地分析了封建帝王难以慎终如初的原因,但是,正因为“终之斯难”,慎终如初就愈见其重要性。第二段在充分肯定了太宗即位之初的辉煌业绩后,笔锋一转,进入正题,揭示题旨。《谏造大像疏》中狄仁杰回避了对佛教这一外来宗教本身的抨击,不危及武则天的根本利益,不诋毁佛教,仅谏造大像,异曲同工,都是行文得体的表现。

(二 )运用事实讲话,论理实在恳切

《十渐终不克疏》作者所列举的方方面面,无论表现轻重,无论主观上有意无意,都是已然存在的事实,句句是实,句句在理,不得不让人正视。《谏造大像疏》从第二段开始指出大批寺院佛塔的建造,已经耗费国家无数资财,加重人民负担。第三段揭露僧人托言佛法、诱劫人财。第四段概括寺院接受投献、容纳逃丁,与国家争财争人。第五段以南梁灭亡的历史事实,说明扶植佛教,于国家无益。第六段联系战乱和水早灾害,说明屡兴工役,力不堪承,并以换算之法将大像之广,换算为覆以百层,批驳了“不损国财、不伤百姓”的谎言。说理实在,而且说的是平实之理,并非空泛之论。

总结:这两篇公文包含着前人的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一笔政治财富,因而对当今执政治国的借鉴意义尤其值得重视。从公文角度来看,文章使用对比手法,以巨大的反差彰显是非,且多有骈偶,典故,但不雕琢堆砌,且不避平易朴素,形成一种朴质明畅、气势雄峻的特点,这对我们学习公文写作有着极大帮助。

相关文章

  • 篱落疏疏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笔下的农村田园风景真真是...

  • 大量的负面情绪淤积在心,我需要一个出口,写字是我能想到的最稳妥的办法了,经济又有用。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渴望...

  • 所有的关系都逃不过—疏 毒瘤般的存在 距离一产生便会疏 即便多么用心的呵护 心里头多多少少 总会突然冒出 我们是否...

  • 这两天回家乡了,由于陪着家人而没有老书,也没有输出内容 感觉都荒废了,果然是有点“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回到家乡感...

  • 仔细想想,好象我一直都依靠着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渐渐习惯之后,对于别人的好都选择了疏远。 大学室友,一个可爱的妹子,...

  • 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里,难免会遇到不顺,坎坷不平,无常顺行。 时代在改变,就连日月,山川都在改变,何况人呢? 在社...

  • 《麟游县志》记载,唐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年),大旱,李世民在九成宫召五品以上的官员议事。魏征以“祸福无门,唯人...

  • 灰夜入眼尽浓臭 漠然席坐苦酒遮 度更冥往梦飘渺 平理便晓魄魂居 作/山石与花/新人求关注!

  • 兰庭玢霏,落铮缀叶白,碧波融雪。 渚桥冰魄,渔人钓仙零簌苇,申冬银粟远功,柏姿寒立春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ik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