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是武志红2014年出版的书,作者以“恶习”作为不完美的切入点,先说啥是不完美,我们要理解它、接受它,接受了之后该坚持坚持、该改变改变,最后探讨了一下我们倒底要不要尽善尽美——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哪有人做得到哇,而且和全书的主题思想也不符——于是在不完美中怎么让自己获得心灵净化,达到身心合一。
恶习,是我们人人都能从自己身上挑出来的或大或小的毛病,上进的孩子誓死与之战斗、不咋上进的孩子让它爱咋咋地。武老师直接给它平反了——哪有什么恶习啊,那都是曾经让你受益、让你快乐,给你带来无限人生满足的小天使。
看到这里,我想起自己小学时做假期作业的变态行为。一般寒暑假作业会在放假前一两周发,我跟自己较劲,一定要在放假前把所有作业做完!而我同桌,就叫他小强吧,一定会把作业拖到开学前一两周之内才做完。我问过他,他说最后用几天时间把所有作业写完,觉得自己特了不起。我又问他:那你像我一样,提前写完多好哇!他说:你都这样做了,我再这样不是学你?见样儿学样儿,长个葫芦瓢样儿,太没特点了!于是,在老师眼里,我就是爱学习的小可爱,小强就是拖作业的小坏蛋。(小强开学时作业已经写完了,老师怎么说他拖作业呢?正式开学之前有个登校日,老师那时就要看大家作业的完成情况了。)其实仔细想想,我和小强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把快速写完作业与很爽、很牛叉画上了等号。结果因为完成时间的不同,小强就成了有坏习惯的小学生。
作者告诉我们:先别忙着给自己的习惯定性,什么好啊坏啊,得放在特写历史环境下。了解清楚我们的习惯曾经对我们的帮助,再看看现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或者是否有更合适的习惯可以替代,那我们就谢谢它,然后挥挥手告别。比如你小时老挨你爸打,恨得你直咬自己的手指甲,那现在你爸不打你了,你也不那么恨他了,是不是就别再咬手指甲了。有些事,一旦看清背后的原因,我们就释然了,也就不再为难自己。
接着作者讲了控制力,说人最强的控制力来自于自己的终极愿景,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之背道而驰的所有习惯就都没了,可以说使命让我们将自律变成本能。看到这儿我想起最近参加奇葩大会的考研老师张雪峰,他给自己的人生信条是:25岁让父母觉得你是个好儿子,35岁让妻子觉得你是个好丈夫,45岁让孩子觉得你是个好爸爸。一个完全把自己人生建立在别人评价上的人生信条,让这个男人成功了。他结婚41天前,新娘跑了,但婚礼还是要举行的,因为这个婚礼是作为好儿子的必要条件。于是,他和他现在的妻子40天后闪婚,婚礼如期举行,只是换了个新娘。看到了么?别管你的人生使命是啥,只要紧紧咬住,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对象完全可以现处。
扯远了,搂回来!说人生使命能增强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主导权,但有多少人能找到这个清晰的使命呢?毕竟不是大多数。所以普通但又独特的我们,武老师说:别控制,接受自己!这里他举了个例子,大学时他和同学们组建了一个小组,大家经常分享那些打动自己的故事。但有那么一两个月,没有故事能打动大家。突然有一天,一个师姐用很简短的几句话说了一个留学生划船被雷劈而去世的事,结果大家都被感动了。武老师用这件事告诉我们:不掺一丁点杂质的说事和感受,最能打动人。所以,真真实实过自己的人生、接纳自己全部的人,活得最带感,最让人心动!
那么怎么接受自己呢?书里有两个“不”和三个“要”。不抱怨,不压抑;要接受不咋碍事的不完美,要接受自己的情绪,要接受自己的感受。
书中说,抱怨会让人成为恶性循环的参与者,面对人生的阴影,抱怨会把我们变成同样可恶的人;压抑则让我们丧失一部分自我,使我们变得虚弱。我觉得这部分写得挺好,建议大家仔细看看。因为抱怨确实是许多人的通病,抱怨同事、抱怨领导、抱怨父母、抱怨社会,好像一抱怨就没自己什么事似的,别人都是蠢笨懒,只有自己最能干。如果你要说:哎呀,那如果我就是有抱怨的习惯,抱怨完了我心情舒畅,它使我受益,那是不是要接受这个习惯呢?
面对这样的抬杠式脑回路,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答:那你就衡量一下抱怨后的快感能不能抵得回你变成怨妇或怨男后别人对你的疏远与讨厌。
如果说抱怨是不好的力量向外走,那么压抑就是不好的力量向内走。武老师说:控制不会带来秩序,只会带来失序与分裂。他举了脸红的例子:控制脸红,就把脸红当成了异己,造成分裂。这深得我心,我从小就有脸红的毛病——看看,我自然地把它当成了毛病,其实可以说是特点。越在意,脸就越红,以致在照集体照时本能地往边上站,以为越靠边越不起眼。多年后才发现,认真看集体照的人,都喜欢从边上一个一个看,结果快速找到那个带着两抹高原红的我。后来,我接受了自己脸红的事实,承认自己经常害羞或感觉不好意思,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忘记了它,它也消失了。
我们有多爱自己,从在自己身上挑毛病这件事上就看得一清二楚。五官端正的姑娘,非说自己的眉毛一高一低,这让范冰冰情何以堪?中等身材的少妇,非说自己胖死了,结果使使劲儿还能穿上S码的衣服。其实,爱自己就应该多给自己一些自信,那些你不说没人看出来的事就别说,就算别人说你眼睛小了、屁股大了,不要理!自己开心最重要,何必帮别人一起对自己横挑眉毛竖挑眼呢?
除了要接受自己这些无关痛痒的不完美,武老师花大量篇幅、苦口婆心提醒我们为了生命安全,真的要善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虽然没有具体的科研成果作支撑,但这部分写的我情愿相信。他说人“身体上的疾病(癌细胞)或许就是被我们彻底压制的某些感受的表达途径”,当“听别人说话感到头疼,可能是他人意识对你头脑的入侵”。后面这句以传销人员给人洗脑为例,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售楼的、办健身卡的、卖药的,人群密集处,总会大批量涌现。此时,聆听内心的声音、感觉身体的状态,不舒服或觉得不合适马上离开。
当我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决定接受自己时,又会有一些来自外部的干扰声。这时怎么办?武老师身体历行地告诉我们:不含敌意的坚决。当外部声音很有分量时,比如父母等长辈,或者领导,要做到“不含敌意”和“坚决”着实很难。我们的惯性思维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谁要是挡在我前进的路上,就让他尝尝拳头的力量。只有冷静思考、情商在线时,才会考虑那些领导同事是否宫廷戏看多了走不出来,非要整你,才会思考你爸你妈这样对你是看不得你好还是关心的不恰当表达。理清这些,才能朝“不含敌意”靠近一步,同时还要做好面对真正敌意的准备。如果就有人看你不顺眼,给你下绊,你是时刻记得自己的目的地,小心、平和地绕过去,还是带着怒气和眼前的敌人一战高低,把一部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史诗巨作生生演成了升级打怪、杀成战魔的网络大电影呢?
面对父母时做自己确实挺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他们是有啥吃啥的生长环境,我们是吃啥有啥的生活状态,对自我的追求能一样么?而面对父母隔靴搔痒的付出,我们总不忍心忤逆,但武老师告诉我们——要做自己。他借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之口说:“付出的时候,会觉得有权力;接受的时候,会觉得有义务。”——这不就是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真实写照嘛!
当然,武老师在书中所讲的付出与接受的关系,不局限于亲子,要扩展到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他说:关系变坏,多不是始于不愿付出,而是始于不愿接受。这令我想起一件尘封的往事:我有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姑姑,她很爱这些兄弟姐妹,经常给这家点儿东西,给那家些帮助。但慢慢的,祖国形势一片大好,家家都顿顿有剩菜、日子好起来。这时,大家不再想要这位姑姑的馈赠,一两次的拒绝后,姑姑生气了,奶奶去世后干脆断绝了和大家的联系。我成年后,联系上姑姑,问她为什么不理我爸和其他姑姑,她想了好久,说:我的真心,你们感受不到,为了这个家我付出这么多,你们都不知好歹,算了……
我理解姑姑的心理,她以自身优渥的条件,想给兄弟姐妹更多的照顾,表现自己权力的同时,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清白感。对,就是清白感,武老师这样称呼这种感觉。我有时也有这种宁可别人欠我、也不要我欠别人的想法,觉得这样自己才清白,活得才坦荡。但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清白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可能是一份早晚要还的人情,可能是莫明的内疚,总之不会是什么美妙的东西。
理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让我们活得更真实,面对自己的好,也面对自己的不那么好,那我们要不要努力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人呢?主流价值观告诉我们“要”,但我喜欢这本书、决定写下上面这些话正因为它的落脚点——“不要”。武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人料意地指出:做事要求自己尽善尽美之人,是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我有资格指责你。他举的是完美妈妈的例子。完美妈妈要求自己做到完美,但孩子并不配合,完美妈妈很失望,觉得我已经做得这么好了,你怎么就不听话呢?潜台词是:我很完美,我对你的不满意都是因为你!
看到这里,我差点儿被这位完美妈妈的神逻辑唬到!它有点道理,但细究又很荒谬。我们多少人本着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伴侣,越是在关系中表现完美的人,越习惯站在关系的高处审视、批评别人,哪怕他们的安慰、理解、包容,都闪耀着优越之光。
你也许会说:诶?不对呀!中国有句古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告诉我们要严格管理自己,宽待他人。武老师在此嘿嘿一笑,问:你觉得这可能吗?一个习惯对自己苛刻的人,怎么可能对别人宽容呢?你是要TA分裂吗?这里武老师举了海瑞和诸葛亮的例子,建议大家自己去查看这两位典型正面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也想了想自己和身边人的例子。我有一个挣钱很厉害又爱干净的妈妈,于是我爸在她眼中不会养家,还越老越邋遢。所以,对自己宽容点儿,你身边的人也会好过些。
至此,全书接近尾声,武老师借用他人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心灵的事,要慢慢来(申荷永)。先把自己当回事,别太委屈自己,活得自我并不是自私,是自爱。内心充满爱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否则只能用道理啊、责任啊、义务啊来支撑自己,活得苦哈哈,多累呀!理解自己的不完美,看清它,接受它,感受它,要告别的好好告别,要和解的好好和解,别控制,别压抑,更别分裂。
前面有个失眠的机制挺有道理,作者借此强调面对真实自己的重要性。要睡着——你得放松;放松使心理防御关闭——你潜意识的东西就跑出来;跑出来的东西令你害怕,不想面对——这使你身体绷紧;身体一紧张把心理防御唤醒——心理防御上班你也就醒了。所以,要解决失眠的烦恼,吃药只治标,根本还是要面对潜意识中令你害怕的东西——全部真实的自己!
我们是自己身体和心灵的主人,但有时却特别喜欢占星、算命等对自我人格的分析,其实这正源于对自己的不了解。作者建议以仪式的方式对心灵进行净化,比如到人少景美的地方度个假,和自己来次深入的心灵对话,整明白你在意啥、不在意啥,然后活得尽量潇洒。
当记者问武老师时间在心理上的快慢感觉时,他说:形容时间的感觉,最好用轻和重。这里很惊艳,“轻重”这对反义词用得非常恰当,让时间变得有分量,就像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中留下一个刻度,有分量的时间越多,刻度就越多,你的生命标尺也就越长。而没有分量的时间,十年当成一年过,可不是今朝黑发,明日白头么?
怎么让时间变得有分量呢?多花一些时间给自己,没错,你不完美,但不妨碍你活得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