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作日的早上, 我去超市买菜, 人不太多,店内放着轻快的音乐,我脑子里正在想着当天公众号要写什么内容。突然,一声孩子的尖叫打乱了我的思绪,我抬眼望去,看到一位妈妈正试图把躺在地上大哭的儿子抱起来,旁边是散落在地上的麦片盒。
母子俩僵持了很久,哭闹的孩子仿佛是个泥人,任凭妈妈怎么拉也拉不起来。妈妈有点儿急了,直起身体,双手叉腰,对儿子说:“我刚刚和你说了不要乱跑,你看,撞倒东西了吧?我数三下,你给我起来,1,2,3!”孩子听后没反应,妈妈又叫起来:“你再不起来,这个月都别想再看动画片了。”话音刚落,孩子用更加激烈的方式进行了反抗,直接躺倒在地乱踢乱叫起来。
这时,仿佛超市里每个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对母子身上。这位妈妈涨红了脸,气急败坏地一把拉起地上的儿子,一个劲儿地说:“我平时怎么教你的?你就是个浑球!让你别跑你偏跑,你就是个坏孩子!”然后,她匆匆忙忙地把麦片盒捡起来放好,也没顾上拿购物篮,拎着孩子就走出了超市。
看到这一幕,我觉得好熟悉,熟悉的不是我也做过一模样的事情,而是我也有过好多次因为小D的行为(特别是在公共场所)而情绪失控,说了很多重话。
“你是个浑球,你是个坏孩子”,心平气和地想想,孩子真的至于这么差劲吗?那个男孩只有两三岁,他也许只是一时兴奋, 不小心撞倒了麦片盒,他的妈妈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说话了吗?
这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公、外婆经常对我和哥哥说的话:“你这孩子就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没见过像你脾气这么臭的孩子。”“都这么大的人了,走路还总是跌倒,不知道饭吃到哪里去了。”“你的脑子里有什么啊?”还有很多我都不愿意写出来的话,现在提到这些伤人的话,我还会觉得难过,可是我们当年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羞耻感”和“内疚感”有很大的不同
“恨铁不成钢”,这是我们从小经常听到长辈说的一句话。他们想管教我们,希望我们变得更好。如果这是所有父母的初衷,父母就需要明白一件事:管教不该让孩子产生羞耻感。可惜时至今日,大部分父母都分不清“羞耻感”和“内疚感”的区别。
产生内疚感,是因为我们做了不符合社会价值或行为准则的事情,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希望改变,这是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而羞耻感却是来源于我们对于自己的状态不满意、不接纳,于是本能地进行逃避和隐藏。内疚感是“我做错了一件事”,而羞耻感是“我自已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想一想我们打着爱和管教的名义对孩子说出的那些话,“你很笨,你很差,你是坏孩子”,结果到底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还是让孩子觉得自己这个人很差劲?
羞耻感会让孩子屡教不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越是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打骂的孩子,越是顽劣;越是在“语言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越是不听话。因为说不听、管不住,家长就会更经常地打骂,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配合度高的孩子,首先需要高自尊,当他觉得自已是有价值的、被爱的,就会看重自己,从而意识到自己需要符合一些社会规范。而当父母一次又一次打着管教的名义 “羞辱”孩子时,摧毁的是孩子的自尊,增加的是孩子的羞耻感。
羞耻感会让人看轻自己,出现两种极端模式。一种是逃避型,孩子会认为,你们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想了解你们,你们说的我统统不听;一种是进攻型,孩子会认为,你越是这么说我,我就越这样做,“破罐子破摔” 。
对事不对人
有了小D后,我一直在学习区分“人”和“事”。想想我们曾经觉得最伤人的话,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用“你”开头的反问句,比如“你怎么……”“你真……”等,这些话就像一把把尖刀刺向 孩子的内心,一点儿一点儿把孩子的自尊击垮。
家长需要学会多用“我”开头的陈述句,比如“我看到”“我觉得”“我听到” 等,这些看起来最简单的句式调整,却让父母把关注点从人转移到事情本身。
解释原因,给予补过
管教真正的意义,是让孩子愿意发生改变。因此,父母管教孩子时,一定要和孩子解释原因,清晰并且平静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是不被允许的。当孩子真正了解了原因,内疚感会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改正错误。
管教的目的从来不是“父母赢,孩子输”或“父母说得对,孩子要服软”,而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去弥补错误, 这个过程会强化规则,从而改变孩子的行为。也只有这样的强化,最终才能让孩子内化规则,学会自我管理。
大J特别提醒
其实说到底,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这一切的根源是我们内心的羞耻感在作祟。如果我们一时半会儿无法做到完全不理会外界,那么不妨学习一些策略来规避这样的情景。
羞辱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丧失自己,压抑自我。最可怕的还不仅仅是羞辱本身,而是父母打着爱和管教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羞辱却不自知。
父母要防止自已的羞耻感
小D的认知老师曾和我说过,为人父母需要通过的一大考验,是不管在哪里都能持续地用同样的方法管教孩子,不因环境而改变。随着自己当妈的“工龄”越来越长,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很多时候,父母都容易在公共场所发飚,就像超市里的那个妈妈,似乎是感觉到所有人都在看她,所有人都在评判她:“你不是个好妈妈,连孩子都管不好。”在那个当下,我们忘记了所有温柔坚定的正面管教方法,剩下的只有应激反应。
刚当妈妈的头两年,我真的无法做到完全不顾他人的眼光。因此,我学会了一个策略:不恋战,及时撤离。每次小D在公共场所撒泼时,我会简单地对她说:“你很生气,我们离开这里静一,然后你再告诉我你需要什么。”然后,我带着小D离开,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场地去平复她的情绪。
这一招对我很管用,当没有了别人的眼光后,我会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才是管教孩子最好的方法,而不是气急败坏羞辱孩子,似手只是为了向周围人证明,我是个好妈妈,我在教育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