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平县猴坑一带生产一种猴魁茶。
传说古时候,有个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没有回来,老猴立即出门寻找,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
山坑里住着一个心地善良的采茶老人,他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并将它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
正要离开时,忽然听到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
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做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做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
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太平猴魁是尖茶之极品,产于安徽黄山市太平县猴坑一带高山中。
这里是中国的古老产茶区之一,清末时这里的茶叶生产和购销十分兴旺。
当时南京的江南春茶庄就在太平县收购茶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在所购茶叶中挑选出细嫩芽尖作为新花色茶,运往南京高价出售。
此法使家住猴坑的茶农王魁成(外号王老二)很受启发,于是他在凤凰尖的茶园内选摘肥壮细嫩的芽叶,精心制作成尖茶,投放市场,大受欢迎,被人们称作王老二魁尖。
由于王老二魁尖品质出类拔萃,为了与其他魁尖相区别,便取其尖茶中“魁首”之意,同时考虑产地在猴坑一带,而猴坑又地属太平县,将其定名为“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问世后不久即得到众茶商的青睐,1912年茶商刘敬之收购后装运至南京,颇受好评;
1916年又在江苏省举办的商品陈赛会展出,并获一等金牌奖。
从此太平猴魁名扬华夏。
太平猴魁的主产地猴坑一带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这里种植的茶树以柿大茶树(是茶树的优良品种)为主。
这个品种发芽早,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茸毛多,节间短,一芽二叶新梢的二叶尖与芽尖基本保持平齐,为猴魁成茶外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太平猴魁的外形不同于一般绿名茶条索紧细,而是平扁挺直,自然舒展,两头尖削,呈两叶抱一芽之状,好似“含苞之兰花”,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弓弯”之称。
并且芽身重实,白毫隐伏,色泽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
用猴坑茶人方平庆师傅的话来诠释太平猴魁,就是“两刀一枪三尖平,扁平挺直不卷翘,叶厚魁壮色深绿,兰香汤清回味甜”。
个中因由,品后方知猴魁之韵,这茶幽香扑鼻,清正无杂,鲜活爽口,回味甜和,味厚悠长,谓之猴魁之韵的“猴韵”。
时下众说纷纭,有把“藏芽、味浓、香高、成熟、脉红、含情”称为“猴韵”;
有把“香气和滋味”称之“猴韵”;有把“含而不露,幽从心底生”称之“猴韵”。
这些对“猴韵”的注解虽然惟妙惟肖,但都无法摆脱的是对绿茶的一种共性描写。
我倒以为,原太平县茶叶公司从事茶叶技术管理的李继平先生所言极是:可从“清正、鲜活、回甘、悠长”四个方面体验太平猴魁的“猴韵”。
每年清明、谷雨前后,趋之若鹜的太平猴魁追随者,几乎都要上猴坑吃住在农家,
两眼紧巴巴地盯着翻炒茶叶的茶锅,待茶农把猴魁制作好以后,一手付钱,一手拿茶走人。
虽然市面上经常出现自称是“猴坑”的太平猴魁,然而,真正猴坑的太平猴魁却鲜有在市场上销售。
造就太平猴魁出众品质的因素,除了环境和品种外,还有其自成一体、精湛考究的采制工艺。
猴魁采摘期很短,为谷雨至立夏短短的半月时间。
太平猴魁对鲜叶采摘就有严格把控,由于黄山山脉的气温偏低,再加上高海拔因素,太平猴魁没有明前茶这一说,
但在清明后、谷雨前可能会有少量头采,立夏前停止采摘。
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还要做到“ 四拣八不采 ”。
“四拣”即一拣坐北朝南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上的茶叶;二拣生长旺盛的茶树采摘;三拣粗壮、挺直的嫩枝采摘;四拣肥大多毫的茶叶。
“八不采”即以不采无芽;二不采小;三不采大;四不采瘦;五不采弯弱;六不采虫食;七不采色淡;八不采紫芽。
太平猴魁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必须是纯手工制作,锅炒杀青,人工理条,烘干。
“拣尖”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短时间摊放实际上是一种轻度萎凋,使少量失水,便于杀青,同时也有利于内含物的转化,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翻炒要求“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历时2—3分钟。杀青结束前,要适当理条。杀青叶要求毫尖完整,梗叶相连,自然挺直,叶面舒展。
“捏尖”是将炒热的茶一根根用手捏紧,这个过程动作得快,茶叶凉了就不好捻。
捏尖过后,把上下两片筛网夹好,用木桶轻轻滚压,直到叶片平整挺直。
最后是烘干,这一步很讲究,必须用炭火烘茶。
烘干的太平猴魁装盒的过程也要小心翼翼,把茶叶一根根顺直轻轻放入,这个茶叶很娇嫩的,动作要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