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财贵教授: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那真是功德无量!

王财贵教授: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那真是功德无量!

作者: dcfac6b15823 | 来源:发表于2021-02-06 16:47 被阅读0次

    我自己做老师一辈子,回想起来,在二三十岁时,我也不是一个有智慧的老师。那时我很认真,我用我的体力和热情去工作,我也能把班级带得让同事们都说很好。越长大,到五六十岁,我渐渐有一种体会,——有的老师是越教越没有信心,越教越一无所获。但我是越教越有信心,——虽然学生越来越差。现在的学生真的是比以前差了,尤其是近几年退化得很快,大学生喜欢只选一些简单的课程,上课不听讲,让作一点作业就哇哇叫,他们在一种风气之中,已经养成懒散、投机的习性了,但我也勉励自己以一样光明的心态来教,纵使不能整班都见效,至少百分之一二的人会有起色,纵使现在似乎不关痛痒,但已经在他生命中种下了种子了。当然,教这样的大学生,还是难免会失望的,但我对小孩子,我绝对没有失望过。我们的孩子尚未被污染,他刚刚到世界来,就是有污染,也染得不深,人性的光明是很容易被提升起来的!

    一个老师要有这样的认定,用你的智慧启发他的智慧,用对光明的信赖、对人性的信赖引导他也能走向人性的光明!如果这样的话,这个孩子渐渐可以不去管,至少不必管得太多,只要他不过分。孩子总是活泼的嘛,他精力旺盛,总是喜欢表现小聪明嘛,贡高我慢一下,甚至捣蛋一下。所以我们也要立规矩,但这规矩要有弹性,如果只设规矩没有弹性,这条线画得太死,那老师的心也是死的,这孩子的心于是也死了,所以不能设一个非常死板的规矩。但你一定要有规矩,规矩是要随时讲的,随时提醒他。而规矩的外围有个弹性,弹性的空间要看老师,老师严格一点的,空间就小一些,老师放松一点的,空间就会舒展些。但是一定不可以越过这个弹性!规矩之外已经有弹性了,再越过这个弹性就是放肆了。所以不让孩子放肆,但是也不要要求孩子完全中规中矩,就在这个弹性空间中拿捏。

    一个老师要让孩子很快把握到他应守的规矩在哪里,弹性可以到哪里。当然,首先是这个老师要很明白,很有理性。不要一高兴起来就变成放纵,情绪来时就变成苛责,这样孩子永远把握不好你的规矩与弹性在哪里,孩子的心里会乱的。孩子的心一乱,就招致师生之间的不协调,你就感觉孩子常不如你的意,而孩子也随时提防老师,师生互相猜忌,都变成仇人了,还教什么学!老师应该一直安安稳稳地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如果孩子超越了弹性,就一定要规范他,或许只是一个警示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好了。久而久之,一个班树立了风范了,有孩子一旦超越界限,旁边的孩子也会提醒他,孩子会管孩子,他也会警觉这样下去老师会生气的,最后,班级管理就不必大动干戈了。

    所以《中庸》最后一章一定要读一读,一个人做事,很认真,固然已经很好了,但有没有更好情况的呢?《中庸》引《诗经》表示应进一步为「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心中怀有明德的人,是不需要经常大呼小叫的,不需要疾言厉色的。那么,不大声以色,就是最完美了吗?不是,《中庸》更进一步引了「德輶如毛」的诗句,「輶」是「轻」的意思,意思是说:一个有德者的「德」,要像羽毛一样,使人几乎感觉不到压力。不需要板起脸孔,好像向人宣布说:「我是个有德者」,于是,摆出一副圣人的样子。你不要板起脸孔嘛,自自然然地,好像不费丝毫力气,但却实实在在是一个精进不已的有德者。这景况,已渐渐接近庄子说的「逍遥」了,但是《中庸》依旧批评它,说:「毛犹有伦」,羽毛轻是轻了,但它还有一个图样形状可以捉摸咧!要真逍遥,还要再进一步,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有如上天的运行,广大高明而却毫无声息,毫无痕迹,到此境界,《中庸》作者不免赞叹说「至矣」!——达到极点了!《中庸》这篇三千六百字的大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有余不尽之意。朱子说这是「圣神功化之极」,十足令人掩卷慨叹回味无穷!

    「达到极点了」!这句话里表示了一个君子要达到圣贤的境界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进展的,就好像佛家的修行,从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初地二地到十地,等觉,妙觉等等,有许多阶位,只不过儒家分的阶位没那么详细就是了。你从一个凡夫要到「无声无臭」,请问有多少功德要修?多少德行要实践!再请问,《中庸》这「无声无臭」四个字中,哪个字最重要?就那两个「无」字!「声」「臭」这两个字是「借代」修辞,随便提提的,但两个「无」字有原则性的断定,规定要到「无」的地步,才算至高至极,这个地步我们称作「化境」——「超越境界」。

    《中庸》对道德实践的最高标准规定为「无」。看懂了中庸,千万不要再讲什么「道家比儒家高」了,如果要分什么儒家道家,不要从境界上分!难道道家有高明境界,儒家就不可以有吗?到这种境界,儒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佛家也一样啊!凡是到达这所谓的「超越境界」的,统统是一样!儒家的「无」不也是道家的「无」吗?佛家的「空」不也同于儒道的「无」吗?所以不会读书不要乱讲!什么儒家是现实的,道家是逍遥的、隐居的,佛家是出世的,所以佛家最高,道家次之,儒家最低。乱讲!看你从哪里讲,从实践的起步讲?还是从最高境界讲?开始实践之入路是有区别,到最高境界没区别,都相通!一样高,因为超越就是超越,没有两个超越。 

    好了!儒家讲到最高,要「无声无臭」,退而求其次要「德輶如毛」,轻轻松松的。「羽扇纶巾谈笑间」不是很轻松吗?「樯橹飞灰烟灭」,一切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不是很轻松吗?想要如此轻快,你应先从「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做起,你的表现不在声色上了,但这时还有一些隐忍的味道,──我在勉励自己更加光明,尽力接近天性,还要用一番力气。从用一些力气到几乎不用力气,到完全不用力气,完全没事情一般,老师要向这里琢磨他的教育智慧。开始时,能做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就不错了。

    我自己有明德,我随时思索做老师的智慧,我遵守着做老师的道理,我有做老师的样子,渐渐就可以「不大声以色」,不必大声叫骂,不必动粗,学生自然自动自主愤发向上。从此更上一层,「德輶如毛」老师只轻轻地走过来,站在学生面前,或坐在那里,以其清明的眼光关照一下,学生就能领会老师的心意,不必开口警诫,就已经教好了,学生感觉到好像没老师一样。「无声无臭」,则是大声小声都可以,管严管松,都恰到好处,有老师没老师根本都一样,呵呵!

    老师越使用智慧,就越不必用现实的生命力,越用智慧,自己内在的「涵养」就愈深,所表现出来的德业就愈高。因为人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活的人是有光明的灵性的,有光明灵性的活人,他的灵性是很容易被感动的,他的光明是很容易被引发的。所以老师的涵养与德业,很容易在有意无意间,默默地感动学生,启发学生的清明本性,于是老师自己修了德,也同时成就了孩子的「德」,虽然孩子此时不知道这就是「德」,但越长大就越能体会出来,这种从内而体会出的德,叫「大德」! 

    这种教育法一定要推广开来,推广到全世界!现在西方式的学校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标准,管它什么「智慧」,认为那是不科学的,学生不学智慧,所以老师也不必有「智慧」了。我认为我们师范学校的培训内容,须要有很大的提升。现在的师范学校,根本不讲这些「心法」。师范学校当然也要求老师要有「素质」,但这「素质」,是以「认真」为标准,以能够操作既定的技术,所谓「体制的教材教法」为标准,其实这只是一些很初步的老师的本分。现在从师范学校训练出来的为人师者,没有「德」的观念,没有「智慧」的追求。现在体制的学校课程、应试制度,也不需要老师有这种能力,于是「以盲引盲」,人心败坏,不可收拾。

    我打算写一部「读经教育学」,其中,这样的教育哲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定是从「通透人性」来讲教育,「通透人性」不是说说而已,要真有体会才行,真的付诸实践才行。从理想到实现,不见得马上会成功,一定会有曲折,但在曲折中信念坚定,老师自己会一步一步往前进,也渐渐会看到孩子心性的进境。一个学校或许不可能所有的老师同时都愿意做,可以一两个老师先有所感悟,立下心愿,自觉地这样做,久而久之,必见效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财贵教授: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那真是功德无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so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