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介绍了《救猫咪》作者归纳总结的十种类型,类似于这样的归纳总结,其他理论书中也比比皆是,我个人认为没有人能总结出所有类型,因为类型本身也在翻新和杂交。
这就好比三原色红黄青,可以根据不同的配比,演变出千变万化的颜色,但是在讲故事这个领域里,你很难精准的找到类似于三原色这样最基础的元素。就像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分子并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还有比它小的原子,但你以为原子就是物质最小的单位了吗?不,还有夸克。那夸克是最小的吗?不知道,没人敢下这个定论。
我讲这么多是为了说什么呢?第一,你完全可以花大力气去寻找故事本源,甚至推翻前人的理论,找到更小的故事组成元素。但是在此之前,建议你先了解和掌握前人理论家已经给出的结论,先掌握现存的知识,再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这是理论层面的事;第二,我想谈的是实践层面的,你可以按照我前面介绍的十大类型,写出优秀出色的作品,但是我要提醒你的是,不要被这个框架束缚住。我说的突破束缚,不是指让你违背某个类型的基本规律,而是可以将类型杂糅或者变体,这虽然冒险,但是也有成功的,而且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写故事嘛,创作者随意一点,但是他不知道,电影发展到今天,类型片这个论题已经发展的很成熟,最起码在商业片领域(我不谈艺术片和实验片这种先锋前卫的影像),尊重类型,是保证商业回报最稳妥的做法。你现在看到的每一个成熟的类型,都是前人经过多次试错总结出来的,符合大众审美和观影趣味的,最成熟的模式。你也可以做创新,但是这是在挑战观众的接受程度,当然不排除有那么极少数的天才,有着惊人的敏锐嗅觉,能够感知到观众观影爱好的微妙变化,然后根据这种变化来调整影片内容,这种天才比较少,我知道的有王晶和陈可辛,大家不要对王晶导演做过早的论断,这个人真的不简单。
我们在尊重市场规律,耐心研究类型片,遵守类型片规则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做出一些创新,不然电影总是那样,也没什么意思。在最早期,电影刚出现的时候,《火车进站》这么一个简单的镜头,都能引起观众的惊呼。但是现如今,观众的观影经验已经很丰富了,我小时候都是起床就打开电视收看CCTV-6的,所有现在即使是看到灭霸打了一个响指,宇宙毁灭,我都没啥情绪波动。用最原始的简单的叙事方式,已经很难再吸引观众了(当然不排除有把简单的叙事方式玩的炉火纯青的人),电影叙事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观众的越来越渴望看到跟高级的电影。所以,便有了更多的人把类型杂糅,或者变体实现故事的复杂化,精彩化。
我之前忘记在哪里看到一篇《我不是药神》的编剧之一的采访文章来着,文章内容很长,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编剧自己提到(这个判断来源于文章,不确定是否真的是编剧原话),这部片子,最开始他们构思的时候,基本定位是“金羊毛”型,但是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在结构上做了变体。也就是说,创作者不要自己束缚住自己,要敢于做尝试和创新。你可以在某一段戏中,杂糅进入好几种类型,也可以某一个类型用着用着,中途变成另一种类型,这都是可以的,原则斗士为了让电影更好看,更优秀。
所以,当你创作时,不必把自己的作品完全归类到哪一种类型,只要找到最相近的就可以,但是重要的是你要清楚每一种类型的基本元素和规则,这很重要,这是前人砸了很多钱,总结出来的经验。
《大白鲨》是希腊神话《迈诺托》的重述,《超人》是现代版的《海克力士》,故事的本源,值得你去关注,可能你绞尽脑汁灵光乍现出来的创意和故事,100年前早都已经有人做过了。你要做的是,旧瓶装新酒,借鉴类型和模式(这是叙事技巧),加工全新的素材,创造新的转折,填入新的元素,创造出新的故事。
至此,共勉。
喜欢本文的读者,欢迎转发分享,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欢迎沟通交流,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