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晴
一天,我居然在吧里看到一篇美文,细细品读之后,忍不住分享,不知道谁写的,也不知道出处,反正有人贴在吧里,我正好遇到了就品读之。读完深觉文字富有人生智慧,值得反复品读领悟,这正是我们需要修心修行学习提升的引路明灯,也是我们在急匆匆行路过程中最容易忽视、最容易犯的一个个错误。
01 不评价他人言行,是一种教养
有这样一则故事:苏轼被贬黄州后,苦闷抑郁,为排解忧愁,常常和好友游历山水。一日,他们来到一块田地旁,看到老农正从很远的河里挑水来灌溉,而在附近就有几口水井。
好友说:“真是愚蠢呀,明明有更省力的方法却不用。”苏轼看着远方,没有说话。
这时,老农过来,坐在田边休息。对他们说:“别看我现在累,若是把井水用完了,等旱季来了,庄稼可就遭殃了。”
二人听后,很是佩服老者的远见,同时,好友也为自己的话惭愧不已。白岩松说过:“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只是无知的领域不同”。天地广阔无垠,万物玄妙至极。一个人能看到的,知道的,始终是有限的。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定义他人的言行,只能体现出自己的浅薄。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评价别人,不妄议言行,时刻反省自己,便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顺。
02 不指责别人过失,是一种格局
老子说过:“大道之行,不责于人。”真正有格局的人,明白事物背后的本质,洞悉事态发展的规律。所以,不会把过错归结于别人,更不会随便指责他人。
唐朝时,有一位将军,在带兵打仗时,发现自己的马极易受到惊吓,几次险些摔下来。回到营地,众人纷纷怪罪马夫失职,要求杀了马夫。
将军沉思片刻,对马夫说:“我不追究你,只是为何我的马这么容易受到惊吓?”马夫回想片刻说:“马是按照往常的饲料喂的,但是昨天的饮水,是从当地的井中取的。”
将军听后,命人取来水,发现原来是敌军在井中投了毒。幸好发现及时,才没有铸成大错。对错只是表面的现象,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是一个人的高明之处。
心胸宽广的人,时常宽恕别人;德行高尚的人,总是看的长远。有远见的人,不用自己的认知,去指责别人的过失,如此,才能回归事物本身,从而解决问题,去除灾祸。
03 不干涉他人决策,是一种智慧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便不会羞愧;知道停止,才可以长久。人和人相处,最忌讳的就是不知边界,用自己的经验,干涉他人的决策。最终,只会不欢而散,也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魏晋时期,嵇康和山涛,同为“竹林七贤”。两人性情相投,经常一起吟诗作赋,畅谈人生。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孙女为妻。后来,司马家族当政,嵇康就想要隐居起来,而山涛想要出仕为官。
这时,山涛觉得朋友很有才华,隐居山林,会埋没了他。于是,劝嵇康和他一起入朝为官,并且向皇帝举荐了他。嵇康知道后,很是生气,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从此和山涛绝交。
人和人之间,立场不同,选择就会不同。越是相熟的人,就越容易忘记了分寸。人生在世,无论是至亲还是朋友,学会尊重不同,说话注意分寸,做事留有余地,相处不越边界。
人生这场答卷,每个人拿到的题目都不同。不需要用自己的标准,去批改别人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