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旅,19天里一连写了9篇,合计6万多字,却感觉还未完全道出这趟旅行的所有。字数之多,是因为水平有限,还未能做到简练。先生读书时有一门课叫“缩写课”,即把一篇文章缩短为原文的30%而不改变其意思。他特别爱这门课,觉得那是一种“艺术”,经过自己的精简,剩下的都是精华。他说,如果他来写文章,绝不会多写一个多余的字,一个字能说得清的事,干嘛要用两个字呢?所以,他现在一看那些絮絮叨叨的文章就想把它修得精简。我是多么希望他能阅读中文啊,把我的游记也来修一下。这6万字里,可能只有2万是精华。那就拜托各位自己去之糟粕,取之精华吧。
写完游记算是了结了一件惦记的事,也更加缕清了这次旅行所带给我的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7949823/7bf5b669f839104e.jpg)
刚从印度回来的时候,朋友来访,他说,这次去印度,是不是第三部小说的素材也有了?
我说,写小说不是那样的,不是去旅行一次就会有灵感。我也不知道这次旅行将会给我日后的创作带来什么,现在是和小说一点边都没沾上。我想,旅行的意义不是为了写游记,也不是为了写小说,而是去看,去体验,去感受不同人的生活,然后反观自己,让自己不那么执着。
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会产生惯性的生活模式。当我们跳出那个空间,因为空间的转换而带来一些刺激,促发我们去思考。即使没有能力踏出国门,哪怕到临近的城市、乡村走一下,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写游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律和自行记录的过程。在游记里,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发生都跟我先生有关,他和这个国家有着切不断的联系。这些都是很私人化的内容,加上本身不是什么名人,自然也不会有很多读者关注和期待。那么,能够自律地把15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历练,哪怕没有多少观众,我自己也乐在其中。我感觉到快乐的,不是写出来会有多少人阅读,为我增添多少个粉丝,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写,想让这些经历变成文字。它在为我老去的时候积攒可以写回忆录的素材。就算没有写回忆录的机会,我也可以看着这些文字想起当时走过的路,遇过的人。
写游期间还需要回放整个旅程,遇到某些景点还得阅读相关的史料,对于我来说,这叫“补功课”,补完之后,整个旅程才算完整。有些人习惯于在去之前做功课,有些人喜欢去完之后做功课,而我是后者。我先不带任何的信息,让脑袋空白着踏入一片陌生的土地。
文字的记录,不管是何种题材,它都是我们曾经温热的血,流淌过的岁月。就如同我翻开小学六年级写的日记,是那么陌生,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我。等年老了,这份游记也会变得陌生,却也是实实在在的我。
6万字仍然道不出一趟旅行的所有,是因为有些东西是现在进行时的,过去之后再回想,多少有些过滤和遗漏的痕迹,坏的会变得没那么坏,好的又无法还原那么好。不管是好是坏,都无法全盘还原。有些朋友说,看了夜莺的游记好想去印度啊。我说,且慢,三思,不要忽略文字的过滤功能,文字有时候也会构成一种假象。在你蠢蠢欲动的念想里,忘了我写的,给自己最低的期许,也不要一一去走我走过的地方,我的文字充其量是你在过去19天里(如果你每篇都阅读的话),每天都有“印度”这两个字的出现,别无其他了。当你真的要出发,除了小锦囊里一些注意事项可看看,把自己清空,不带一丝一挂地踏上那片土地,收获你自己的体验。不管是印度,还是任何一个离开你的家,去行走的地方,都应该如此。
旅行,是迫使你中断惯性,进入一个陌生空间和经历一些事件。当空间开始转换,人会处于不同的状态,你可能会静如止水,也可能会特别兴奋,总之是激活了你的一些感官,让你暂时抛去习惯的思维,去看到不同的生命形式。
旅行中的体验可以是全身心的。你会接触不同的食物,住在不同条件的居所里,还有可能体验一些你从来不会做的事。
比如,在印度的时候,基本上80%的人都是用手吃饭,不用筷子,不用刀叉勺子。对于我们来说,手有细菌,不能用手抓着吃,从小我们的父母都这样教导。在印度,没有人要求你入乡随俗,吃饭的地方也会有刀叉勺子,你可以自行选择。有一次,我们和几个大学生出去午餐,那是外面很普通的小餐馆。先生再三说,你不需要为了表示礼貌而入乡随俗的。
我仍然选择尝试。尝试的过程,我发现脑袋里有好多声音:
刚才没洗手。
刚才没用洗手液洗手。
手上的细菌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
我擦屁股用的是右手,现在吃饭的也是。
吃进去了多少细菌?
......
然后,我开始看旁边的本地人是如何享受他们的食物的,我的脑子却活跃地思考着这些,完全没有顾及食物的味道了。当我专注于味道的时候,这些声音消失了。这些视野里看到的场景,这些你平时不会做的事,刺激你留意到脑海里出现的声音,以及你所做出的调整,这就是一个自我觉知的过程。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自己(乃至你们)该是有多么固化。这些固化,我们在熟悉的环境里是无法体会的,旅行作为一个外部的刺激,把它放得足够大,迫使你去看到自己不同的侧面。
这趟旅程,于我最大的意义是,在有生之年亲身去体会和了解自己的另一半。如果我不去印度,会是一大遗憾。它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自己的眼光,当初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他,而不是人们嘴里所描述的他。虽然自己早已不再为那些流言蜚语所左右,这趟旅途是额外给了我确信。
在写《出走的喜鹊》时,喜鹊不知道该如何决定,她和啄木鸟先生聊天,她说:
“我看到了他像传言中所说的那样,
我无法接受。”
“那你看到的那一面呢?”啄木鸟说。
“很美好,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不美好,
很肮脏的一面。”
“心呢?也脏?”
对啊,心呢?心是隐藏在深处的,一个人不那么容易把内心暴露出来。选择相信一个人,也是一场冒险。我们要冲破多少假象去真正了解一个人,也需要多少勇气去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踏入婚姻第5年,我早已不再怀疑我所相信的他,我还在不断地发现和了解他。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的自大和自负,他的谦卑让我汗颜。
旅途中除了从陌生人那里学到的,还有从侣伴身上学到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次学习如何合作和磋商的过程。有人说,想毁掉一场友谊,就跟那个人一起去旅行。那么,夫妻之间旅行也有同样的风险。庆幸的是,我们在整个旅途中都很融洽。能有一个合拍的侣伴,是旅行圆满的最大基石。
我们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次的结伴而行,但愿以后的旅途都能如此融洽。
![](https://img.haomeiwen.com/i7949823/aa5ebea7a4f6e180.jpg)
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仪式,写游记就是一段旅程结束的仪式。在日后的生活里会有一份因这次旅行而带来的觉察,也是人的一生需要时时刻刻保持的觉察,觉察我执。它虽未完全治愈自己的贪嗔痴,也明白了自己到底有多少。应当割之,舍之,修行之。
于我,仪式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是画线条曼陀罗,以下这幅,取名:圆满。
也祝大家圆满。
夜莺的曼陀罗作品:圆满。
新朋友了解线条曼陀罗,请阅读:
[完]
往期精彩游记
【印度合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