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这本书我在很早就从书店里请回家了,看着厚厚的上下两册,一直没有勇气去开始。当年在上大学时候,看世界名著似乎是衡量好学生的标准之一,我自认为我是个好学生,所以我对这部百年经典名著也有所认识。况且,各种人文杂志也对它推崇备至,我就有了想好好读一下这部书的想法,可惜这个想法一想就想了十几年。
说实话看完这部一百万字的小说确实需要勇气,尤其是英语的表达方式与中国逻辑的差异,让人看起来是有点吃力,幸好我有足够的时间。而作者优秀讲故事的能力,秀丽的文笔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励志人生让我着迷;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风土人情和西方文化也使我产生阅读的兴趣与动力,竟不知不觉的完成了阅读,看完全文后竟然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虽然很老套,但我还是不得不说出版于1936年《飘》确实是一本值得看的经典名著。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生平只写了一部小说,但就凭这一部小说竟然让她在世界文坛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久不衰,让人赞叹。
故事背景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历史知识在看这部著作前我已经还给老师了,至于还给小学还是中学老师那就真的不记得了。不过美国南北战争几个要点是还要清楚的,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林肯,这场战争是美国的唯一一次内战,期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小说名字原来是叫《Gone with the Wind》,目前中文最通行的翻译为《飘》,这是译意,富有内涵让读者有深度的思考,也基本贯穿全书的意境。也曾经译为《随风而逝》,为直意。而小说改编的电影译做《乱世佳人》,本人认为有宣传的电影的性质,毕竟当年电影引进国内,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这样译法会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与共鸣。而这部1940年拍摄的电影经典了近百年,至今无人翻拍,更别说超越了。
小说主人公斯嘉丽(早期也译作郝思嘉,这主要是早期的翻译考虑到中国人名字的拼写是姓加名的形式,更贴近中国读者。而我更喜欢斯嘉丽这个名字。) 她出生于南方种植园主的家庭,家里富裕,传统有大片种植园,上百个黑人奴隶。从小在母亲和嬷嬷的传统教育下成长,但她却喜欢冒险,张扬,不喜欢各种传统的束缚,尤其是要求女孩子的虚伪,娇弱的所谓高贵的淑女品德约束。这一度让她母亲又气又恨,她也常受周边的长辈们的非议。然而就是她这种张扬,活泼好动,敢作敢为的性格却深受郡里的年轻小伙的喜爱,众星捧月般的围在她周围,甚至为了能和她跳舞而大动干戈。斯嘉丽非常享受这样的感觉,觉得她就是应该是郡里最美,最优秀的姑娘,只要她想要的小伙子都应该随手可得。然而她喜欢的希礼却拒绝了她的表白而与他的表妹媚兰结婚。斯嘉丽深受打击,为了报复希礼立马答应媚兰弟弟的求婚,并抢在希礼和媚兰婚礼的前一天完成婚礼。这种不顾后果,我行我素的刚烈的行为一直伴随着她的整个生涯。
斯嘉丽始终认为希礼是爱他的,所以在她第一任丈夫参军没多久就去世后,她觉得她又有机会重新追求希礼的爱。但希礼一直拒绝,斯嘉丽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隐情,哪怕斯嘉丽后来结婚三次后都没放弃要得到希礼的爱。斯嘉丽真的是爱希礼吗?这不是爱,而是一种得不到的占有欲,是一种得不到自认为本应是自己东西的情结。所以一开始她恨媚兰,认为她抢了她心爱的男人,就像一个小孩子抢了另一个小孩子心爱的玩具,她会不择手段的抢回来。
战争随着形势变化北方胜利而终将不可避免。在亚特拉大被北方军队攻破前的逃亡,斯佳丽甚至一度希望媚兰和她刚出生的孩子死去而不会拖累她——她都手足无措,自顾不暇。也许是之前对希礼参军上前线前照顾媚兰的承诺,也许斯佳丽骨子里的天性善良,在极端艰难情况下她还是没忍心抛弃媚兰母子,在白瑞德的帮助下独自一人以惊人的毅力冲破重重险阻把她们带回了她的出生地--塔拉。
庆幸的是她们的老庄园在她妈妈的维护下,在战火中保存了下来。不幸的是在她回到塔拉的前一天,她妈妈却永远的离开了她,她父亲嘉乐也因此大受打击,精神失常。以为回到塔拉就会像小时候一样在父母的笼罩下,不再经历苦难,突然才发现以前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现实让她变成了维持塔拉和她们整个家族的唯一依靠。以前所有的一切都在战争中失去,一大家子人连吃饱都成问题,而原先做农活的黑奴们也在战争中为了追求“解放”而离开。
令人惊叹的是,这柔弱的富家小姐在现实面前没有屈服,这里她反传统,坚毅的性格再次发挥了作用,她摒弃一切传统礼俗,放下身段。有条不紊的安排了仅有几个忠心留下来的黑奴们恢复生产,安排家里人各司其事,联络各方邻居,生活条件竟逐渐恢复。虽然以前的很多认识的人在战争中死去,但她和媚兰日思夜念的希礼却幸运的被释放了回来。塔拉似乎看到了恢复当年繁荣的景象的曙光,也让斯嘉丽看到生活的希望。而命运总是喜欢抓弄人,因为南方的战败,所有的制度都被推翻,如果塔拉没有缴纳土地税,那他们的家园就会当权者被收回拍卖,而她们优质的土地和庄园早就被无数人觊觎。失去塔拉,那她们就失去生活,失去生活,她们就失去生命,至少当时斯嘉丽是这样认为的。
她想到了发了战争财的白瑞德,在亚特兰大的拘留所里,白瑞德拒绝了斯嘉丽的有条件的结婚提议。为了保住塔拉,斯嘉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的引诱了一直追求她亲妹妹的稍有资产的佛兰克和她结婚,当然也保住了塔拉。斯嘉丽的第二段婚姻,让她从农业生产到商业经营的转变,她的美貌,智慧和经商的天赋,还有那一直以来打破传统束缚的思想,让她在经营小商店和两个伐木场销售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优势。南方人固执的绅士礼俗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因为战败贫穷而改变,就像沦落为乞丐的贵族就算饿死也要穿着体面,举止优雅,因此她也收获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她受到了周边南方的人大量的非议,他们甚至视斯嘉丽为仇敌。在斯嘉丽用收获的财富支助了白蝶姑妈等亲戚们的生活开支后,并帮助媚兰希礼夫妇回到亚特兰大建立新家和大方的购买大量礼物送给周边的人们的时候,尤其是在媚兰无条件信任和高尚品质的强力担保下,大家对她的非议才有所改观。
一直以来,斯嘉丽还是认为希礼是爱她的,只是有什么原因他敢不接受她。然而经历这么多,希礼好像还是以前的希礼,而斯嘉丽已经不是以前的斯嘉丽了。她内心里隐约觉得白瑞德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白瑞德自大,低俗,做事不道德,说话难听,经常调戏侮辱她,还说要斯嘉丽爱上他,她从第一次见到白瑞德就很讨厌他。然而很多次在她无助的时候,他总是适当的时候出现她面前,总是在无力支撑的时候给她力量。在第二任丈夫意外死亡不久,她终于接受了白瑞德的求婚。
在蜜月期间,斯嘉丽在白瑞德的带领下,进入了北方新奥尔良,在那里他们结识了上流社会有地位的人,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斯嘉丽都快要沉迷在这样的日子不可自拔,她仿佛又回到了以前在塔拉无忧无虑的贵小姐的生活。白瑞德以为他所做一切能让斯嘉丽彻底的忘记希礼,但却低估了希礼在斯嘉丽心中的位置,最后他也搞不懂到底是什么魔力能让斯嘉丽这么着迷。之后白瑞德就把所有对斯嘉丽的爱,全部投入到他和斯嘉丽的女儿邦妮身上。就像一颗水晶宝石一样小心翼翼的捧在手中,发泄着心中的爱,如果他爱斯嘉丽是一百分,那他发泄在邦妮身上的溺爱就是两百分,借此来麻醉自己来转移自己对斯嘉丽的爱,减轻对她的爱没有相应回馈的痛苦。
可随着邦妮的意外身亡,白瑞德最后一点爱的寄托已经完全消散殆尽,他陷入深深的痛苦,隔着纸背我都能感受到那种窒息的悲伤和绝望。这种悲伤和绝望是来自失去邦妮痛苦,更来自对斯嘉丽的爱的失望。人到悲伤到极点的时候却是平静的,他和斯嘉丽说要离开她,也许要回到他从小叛逆离开的家,就像当年斯嘉丽极度艰难也要回到塔拉一样,寻求熟悉的庇护,再坚强的人也需要温暖的港湾。没有灵魂的身体是留不住的,斯嘉丽也留不住他,哪怕她终于意识到她最爱的是白瑞德,意识到她对希礼的爱不是真正的爱。两个性格太相像的人在一起注定是痛苦的。媚兰死了,从小到大看着她长大的嬷嬷也失望回塔拉了,现在白瑞德走了,希礼她也失去了,她在痛苦中反思“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了解过什么人。”她想回到她家乡塔拉,因为那里是她唯一还没有失去的东西了。她再一次使用帮助她在无数次困难时刻渡过危机的心灵自愈术----我明天再想这事好了,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全文就到此结束了,按照现在的流行小说的手法,我很自然的想到是否作者有意留下这样的结尾为以后写续集做个伏笔。而目前流行的续集《斯嘉丽》是美国作家亚历山德拉·里普利出版于1991年,大致内容是斯嘉丽和白瑞德和好,生活美满,为《飘》写了个圆满结局。当然续集的推出也是深受读者的欢迎,大家都向往美好。但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种喜爱看做读者对原著深切喜爱的一个延续呢?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当年拒绝为《飘》续集,因为她认为它已经很完美了,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