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米樂讀 | 《布鲁克林有棵树》
写在前面
对不起,花生米迟到了。
上次更新订阅号是在立秋那天。
立秋以后第二天,七月初七,奶奶离开了人世。奶奶正月时因为照顾生病的爷爷得了感冒,可在乡镇和县里输液,都不见好转,从县里回到海滩,奶奶再也没能下炕走走。花生米原以为天气渐暖,杏花桃花开时,奶奶会好起来,毕竟只是感冒。可是,直到院子里的杏落完,奶奶都没能好起来。求医问药,能想到的办法都已尝试过,可奶奶的身体却是一日不如一日。缠绵病榻半年之久,生活对于奶奶渐渐成了折磨。以前,花生米从未想过,面对衰老疾病,我们会显得如此软弱无力。
奶奶一生劳苦辛酸,却不曾对任何一人抱怨,不曾对小辈发凶不曾严词厉色,总是慈眉善目,平易温和。奶奶走了,我们的心上都有了一个缺口,想起奶奶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花生米想写些文字寄托哀思,可是笔力有限,就写这一小段吧。
这是五十六个周以来,花生米完成一周一书最困难的一次。
在立秋以后接连的阴雨天气里,在社区的各种忙乱中,花生米虽尽力想保持读书写字的状态,可每天书都只是躺在背包里,随着花生米上班加班来回颠簸,第一次书被折腾的皱巴巴的,却没翻几页。直到上周,花生米终于翻开这一本《布鲁克林有棵树》。整个周末,花生米都沉浸在弗兰西的成长故事里。
正文部分
这本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以小女孩弗兰西的成长故事为主要内容。封皮上的推荐语是——青少年必读成长经典。
小说主人公弗兰西生活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父亲在酒吧充当侍者唱歌,收入不稳定,后来在失意的生活里变成了酒鬼;母亲做清洁工的活儿来抵房租;弗兰西和弟弟尼雷捡破烂才有钱买廉价的糖果。作者费尽笔墨描摹了弗兰西一家的穷困生活,吃穿用度都可以用寒酸来形容,忍受饥饿寒冷是常事。
可就是在这样的家庭境况下,妈妈凯蒂和孩子们一直坚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他们坚持攒钱,精打细算,一分钱一分钱地节省下来。孩子们捡破烂的一半收入要放进储蓄罐是不成文的规定,虽然他们一次的收入可能只有一毛六。另一件事是他们坚持每天晚上读书,读一页《圣经》,读一页《莎士比亚全集》。
正是这种坚持改变了弗兰西一家的命运。这一家人原本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可是多年后,小说结尾,尼雷半工半读地上了高中,弗兰西在初中毕业后,在社会中打拼,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学识,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
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棵树在小说中出场次数不多。据说这种树被称为天堂树,不管它的种子落到什么地方,都会长出一棵树来,向着天空努力生长,它也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长出来的树。
这棵树是一个象征。弗兰西一家人正像这一棵树一样,在严酷的环境里顽强生长。
不要把这本小说简单地看做类似电影《风雨哈佛路》一样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有关贫困与尊严,成长与蜕变。值得一读。
据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弗兰西非常相像,所以这本小说可以说带有自传的性质,也难怪小说里的生活细节刻画会那么真实动人了。
而翻动这本小说时花生米也会不时联想到自己。在开头部分,小女孩弗兰西有一个愿望。
“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要豪华的椅子,不要花边窗帘,也不要室内橡胶树,我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每个星期六晚上有一本干净的绿色笔记本,一排闪亮的黄色铅笔,削好放在那里随时派上用场,还要有金褐色的碗,里头总放着一朵花,或是一些叶子,或是一些浆果,还有书……书……书……”
这个愿望被描绘的如此细致如此美好,让花生米想到曾经自己也有这样一个愿望。小时候,花生米总盼望着长大以后的生活变个样子,不再是一无所有、无能为力,至少有自己的房间,有一张书桌,有书可读。
弗兰西说,“只要翻开书本,就坐拥全世界”。
她说的对。在成长路上始终有书陪伴左右,她是幸福的。
2016.09.01 一周一书 第五十六周
贝蒂·史密斯 《布鲁克林有棵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