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吴敬琏
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体制,政府的统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隐藏着改革停滞乃至倒退的危险。
吴敬琏反思说,特殊既得利益会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巨大阻力。双轨体制造成了权力寻租的制度环境,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导致行政权力扩张,寻租的制度基础扩大,遂使腐败盛行。半统制,半市场的体制使特殊利益集团得以形成,而特殊利益集团一经形成又成了改革的最大阻力,改革因此陷入了困境。
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扩大了贫富差距。
如果把它固化,结果只能是不进则退,政府不断扩大统制的权力,走向国家资本主义,由于少数权贵掌握着国有资产的处置权,很容易通过各种手法将其转化为私产,所以实质上是权贵资本主义。这种情况又很可能引发极左力量兴起,利用民愤用革命口号误导大众,要求回到完全的统制体制,从而使现代化进程中断。唯一的出路是重启改革议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
当人被当作机器时,结果不是麻木,就是精神崩溃。
两代女工的不同,70后的梦想是打工攒钱,回乡盖房,为此能够忍辱负重。90后则抱着决不回乡的决心,更注重个性张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然而,那些已经打工二十多年的女工今天仍然住在贫民窟里,似乎预示了新一代打工妹的黯淡前途。
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
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于内涵,从网络上读孔子和柏拉图与从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不过,事物的形式决定了其主要功能,网络的生存和优势系于不断更新内容,显然更适合于承载快餐式的文字。
一个时代的阅读的水准取决于出版的水准。
必须划清一个界限,就是出版与传媒的区别。
书籍的出版承担着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文化的传承。新闻业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信息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其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传承和信息的传播,这是二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传承,继承,是实践性的,文化要在时间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追求的是久远的价值,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传播,播送,是空间性的,信息要在空间中,在广大的人群中流传,追求的是当下的效应,能吸引眼球,有收视率和点击率。
出版要讲究专业性,传媒则可以满足于业余性。
现实是,在传媒越来越强势的影响下,出版也在追求当下性和满足于业余性,大量出版物毫无文化内涵,加入了推动阅读浅层化,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潮流。
那是一个没文化的时代,一片文化沙漠。
产品的内涵。
坚守自身的文化品格。
个人的人生之境界,国家的发展之方向,皆由价值观决定。
勤于思考人生问题,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观。心忧天下,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想明白了人生道理的人,在道德上一定能够自律。
你的作品受欢迎,一是靠你的文字,用文学表达哲学,二是你谈的是人人都面临的问题。
记忆永远是改写。
知道你应该要什么,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值得争取的。知道你能够要什么,做什么事最适合于你的性情和禀赋。
一个人的精神生长中,中小学无疑是关键阶段。早起的生长总是更重要,影响更深远的。。可惜现在人们为了逐利已经顾不上常识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在基本原理方面通晓和熟练。基础教育应是一种通识教育,中小学教师应该是通识之才,有广泛的知识兴趣,如此才能够把所任课程的教学做的生动活泼,使学生也产生兴趣并易于领会和接受。
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女性离功利战场比男性远,心比较静,又看重情感生活,容易与我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
灵魂层面上的修身。内心精神目标。
你是否确立了自己清晰而坚定的价值观。
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内心要清醒,要有自己的精神目标,有精神目标的人,他在解决生存问题时就能保持一种内心力量,不致被贫困压倒,也不致被诱惑败坏,而当他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能及时地走上自己的人生追求之路,不再是为谋生而工作,而是真正拥有自己的事业。
人生有两种选择,一是做人的选择,二是做事的选择,两者发生冲突时,做事服从做人。
重内心体验,轻外在功利的生活态度。
傅雷、朱生豪、叶君健、马振骋。
让听到我的声音的人安静下来。
好的文本并无一个固定的意义,它的意义是开放的,可以做不同的解释。
文本的视野与接受者的视野的融合。
选择一本孩子可能喜欢的书,你自己也读,和孩子谈论书中的内容。孩子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你鼓励他写成一篇日记,你做评点。如此等等。你要参与和投入,不能当工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