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读圣贤书,就差跪着看了
可能是我们的文化宣扬了太多的圣人吧,王阳明,孔孟,老庄…这些圣贤的遗产,非常宝贵,但有时候却像一座座大山。
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庄子的“无为而治”…这些圣人的名言金句,怎么会是大山呢?
记得大四那会儿,偶然接触到了王阳明,了解到了这位心学大师。
看到其5岁才开口说话,7岁立志做圣贤,11岁格竹晕倒,30多岁龙场顿悟,50多岁平定叛乱,再到最后临终前的“此生光明,夫复何求?”
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读书有这种感觉。就像尼采第一次看到叔本华的书一样。
当然我可不是尼采,而只是个每天和同学讨论人生哲理的屁孩。
当时的我,就好像解锁了人生秘籍一般,见人就安利王阳明,和同学讲着“知行合一”是多么的玄妙…
可后来,我渐渐觉得,自己说来说去,就是这几个点,什么“向内而求索”,“知行合一” ,“我知道我不知道”…别人听烦了,我自己也烦了…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圣贤是错的?”我不明白。
王阳明生活的年代,程朱理学是文化主流,他为了研究格物自知,竟对着竹子看了几天,身体当然会吃不消。朱熹当然没让王阳明盯竹子看那么久,是王阳明自己误读了“格物自知”
但也正是这个经历,让王阳明开始怀疑传统儒家理学。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没有他“推翻”老师的这个动作,根本不会有之后的王阳明。
仔细想想,弟子推翻老师的,这样的例子不少
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学生史提芬·平克
政治学家 亨廷顿,学生福山
哲学家叔本华,追随者尼采
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学生阿德勒,荣格等…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些后继者,他们接受了老师的思想,并为之疯狂,最后却都自立门户,成为各自领域的奠基人。
想想看,假如他们都循规蹈矩,一直老老实实地接受“圣贤”的思想,还会有他们后来的成功伟业吗?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于圣贤的思想,作为新人,刚开始,我们都会陷入狂热和痴迷,这很正常。
但我们不可以一直都在这个状态,不然我们只是个传声筒,一台高级复读机罢了。
当然,不是叫你要去砸孔庙,烧书泄愤,而是在不破坏它的基础上,努力另辟蹊径。
现在回想起来,王阳明真正教给我的。不是什么圣贤之道,知行合一。而是他敢于超越圣贤的勇气,并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没有圣人可以成就我们,只有我们自己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