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罗兰
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大多数家长比孩子本人还着急,就像女儿形容的“皇上不急太监急”。凡跟成绩挂钩的一切都会在心里默默自问,孩子比上次更好,还是会更差?甚至有家长说,如果孩子考不进双一流、985名校,我们的付出就白费了。
正是这个不可控的未来,让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全感,但其实家庭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其中,最可怕的一个负面因素就是贬损式的亲子沟通模式,它会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地消磨掉孩子最后一点自尊。
我家隔壁经常会传来妈妈训导孩子做作业的声音,“你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不就是什么什么嘛,怎么就听不明白呢”“真是笨死了”,听着这位妈妈每次几乎是带着哭腔的,孩子也委屈的不行,听了这些真是揪心。
许多家长说,我好好说话可孩子不听呀,我说得难听了,训得厉害了,他才会动一动,才会有一点上进心,成绩才会好一点。
但,这样的反应是孩子体内动物性的一点被动反应,虽然换来了一点成绩进步,却导致孩子以动物性的姿态来对待学习了。
也就是家长一旦停止贬损和打压,孩子就不会好好学习,于是家长必须不停贬损和打压,孩子才能推一推动一动。
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形成个性上的“自卑情结”,因为孩子的某个“欠缺”却被贬损的言语放大了,比如孩子被骂“笨”、“缺根筋”、“不如别人”等等,一个极度不自信的孩子就这样被父母以“为了成绩”的名义造就了出来。
有些孩子表面上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但打心眼里却无法容忍父母强加给自己的这些难听的话,会对父母心生怨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懂事,但骨子里的自卑和敏感会逼他们渐渐走上与父母对抗的“叛逆”道路。
所以,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父母需要思考更深层的一个现实问题:用强逼和贬低的教养模式是否会带给孩子更大的伤害?
我们的原意是不想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丢了未来的那个“好”,可残酷的现实是,在那个未来的“好”到来之前,孩子却被我们伤害到极致了,孩子已经无法以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来迎接未来的那个“好”了。
一个自卑的孩子,是托不起我们心中对他们的百般期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