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附上英文翻译,有助于理解)
You,
you look at me one moment
and at clouds the next.
I feel
when you're looking at me, you're far away,
but when you're looking at the clouds, how could we be nearer!
孩子般的顾城下面是小小的解说
诗很短,语句也很简单,字面上不存在理解的困难。别看顾城是玩儿现代诗的大家,其实他的古典文学造诣,在80年代的这群诗人(海子、顾城、北岛、西川、舒婷,etc)里,恐怕无人能出其右。没有看到顾城对于佛学是否有研究的资料,但感觉从他的诗里,透露出他对佛学的一些理解,至少这些理解和佛学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这首诗里隐隐有人我之分别心,即,凡人皆著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差不多这个意思。
言归正传,回到这首诗。
“我”就在“你”身边,要多近有多近;“云”在“你”头顶很高的地方,要多远有多远——为什么“我”会觉得“你”看“我”的时候很远,反而是看云的时候很近呢?因为“你”和“我”之间的隔阂。
所以前面提到了人我之分别心,认为世间有真常的“我”存在,由于大家执着于“我”的观念,所以就认为世间有“人”(相对于“我”的别人)的存在,“我”与“人”(也就是诗中的“你”)之间有天然的鸿沟与距离,所以会显得很远。举个栗子,既然有“我”,那“我”的东西就必须是“我”的,其他人想拿去,不行;而且,“我”想要的东西,拿不到那就不是“我”的,莫名地,烦恼、痛苦就来了。
正因为有这种执念,所以,“我”和“你”之间隔着很远的距离。
那么,为什么看云的时候很近呢?因为“我”喜欢云,“你”也喜欢云,云这玩意儿挂在长空,对咱们来说都没啥利害关系,大家又都喜欢,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和“你”的距离很近了。
这首诗语言上不算很出彩,是从哲理上发挥,就像宋代的那些禅诗一样,比起唐人诗歌那种精妙绝伦、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来要更平淡一些,不过却比较耐人寻味,就像是82年的拉菲,一定要是82年的、放了35年了的才有味儿(才能拿来装X)!
这是顾城的代表作之一,当然他更著名的诗是《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关于《一代人》此处就从略了。
浪漫的80年代顺便提一下
顾城的形象很有辨识度,永远戴着帽子——就像歌星张明敏永远戴围巾、费玉清永远穿西装一样。他被认为是一位孩子般的诗人,为人处世也有很多地方太过理想化,包括最后离开人世的方式。他和妻子谢烨于80年代末定居新西兰,后来因为出现了一个“第三者”英子,而顾城自己在生活中基本上是个孩子,种种经历与打击,最终导致他在1995年的一天做出了疯狂举动:将妻子砍成重伤,然后自己在树上上吊自杀,最后妻子谢烨也不治身亡。
前人没有论及,顾城的经历其实很有意思,1979年他发表《一代人》而成名,当年邓小平访美、中美正式建交;而1987年他出国讲学、访问,并于1988年定居新西兰,之后的创作就大不如前,恰好1987年胡耀邦下台,89年下半年中美近乎断交(原因和谐),顾城的经历其实折射出整个他们这一代诗人的命运(北岛89年因为政治原因定居国外,海子在89年卧轨山海关自杀,骆一禾于当年病逝,etc)。80年代是短暂的一段理想的浪漫主义时期,进入90年代以后(一定要找个历史节点的话,就是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理想的浪漫主义没有了,真正的诗人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80年代取经的剧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