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937年已经过去了整整85年。
最近为了写“重器”的征文开始阅读了关于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书籍和纪录片,很多历史事件在上学时代已经知晓,以为自己足够成熟可以去深入了解历史,但是并不尽然。
我们是很幸运的一代人,没有经历饥饿更没有经历战争,有的时候天上的一声惊雷都能使我们身躯一震,而雷电打到人的概率远比枪炮小得多了。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8月份淞沪会战就打响了,这场战役打了三个月,上海沦陷的那天是11月12日,我对于日期并不敏感,但是很难不记住,因为一个月以后南京城破,这都是发生在同一年的事情。
每次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希望自己能够穿越时空,对着当时的人们大喊一句:快跑吧,但是12月12日想离开南京已经来不及了,更不要说是快要百年之后的今天。
更何况逃难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没人告诉你日军从哪里来,没人告诉你哪里可以提供吃食,我记得一个母亲带着五个孩子出逃南京,在路上被流弹射中,她当时晕死过去,又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孩子围着她哭泣,她已经无力再抱着最小的才三个月大的孩子逃命,只能将他安置在了一个空房子里面。
一个三个月大的孩子左不过十斤左右,绑在背上算不得多重,但是她还有4个孩子,又时值寒冬,衣物和被褥总要带一点,那就是不少东西了。没人有资格责怪她丢下最小的孩子,也不会有人对此比她更痛苦,但是这样的痛苦在战争年代却好像日升月落一样平常。
南京保卫战之前是江阴保卫战,这是我的家乡,我在很年幼的时候参观过要塞炮台,但是我怎么能够想到原来南京政府最后一道海军屏障就在江阴,12月2日,海军舰队全军覆没。
虽然日军所到之处皆是烧杀抢掠,但是他们很快就离开了这些周边的小城市,他们的目标只有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大概历朝历代都找不出这样悲惨的首都,她早就在淞沪会战失利以后就被放弃了,虽然放弃的原因是多重的:淞沪会战的失利导致战斗力不足,南京的地理位置,从后往前看,我们知道这场屠杀是无可避免的,从前往后,却是逃无可逃,避无可避。
2009年的五一,是我第一次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那年的五一异常的燥热,走几步路就大汗淋漓,阳光暴晒,我走进去的时候至少还是如此,但是当我走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太阳好像被裹上了一层黑色的薄纱,它将永远没有办法直接照到这里。
连同所有一切都被留存在了过去,在我们的记忆里,课本里,影像里。
和平是一个最庞大也最难以维持的状态,即便到了今天,战争仍然没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无数的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我一直记得那个随父母逃难最后葬身在海洋的小男孩子,他只有三岁。他应该睡在柔软而温暖的大床上,应该在睡着前听妈妈讲童话故事,不应该就这么睡在冰冷海水里,不应该只听到海浪席卷沙滩的声音。
他的死让欧洲放宽了接收难民的政策,但是他没有改变祖国战火纷飞的状态,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的遇难负责,这才是最为讽刺的真相。
每一年我们都会在特定日子听到这些话题一次次地被谈起,9月18日的防空警报,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过往的人们被埋在历史的尘灰里再也不能出声,而我想我们能够做的除了悼念他们,只能珍惜用千万血肉换来的和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