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地下室人”的内心思想活动。
该书描写一个虚构的、但作者认为他当时的社会不但可能,而且甚至必然存在的人物,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40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以及他与一名妓女丽莎相识的经过。小说以悲观主义对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历史乐观主义,认为思想和感情经常处于矛盾状态。
创作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给古老的俄罗斯民族送来科学与理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足以腐蚀人性美好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在19世纪的俄罗斯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人们思想观念中的主流道德规范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时代,是俄国封建制所决定的与生俱来的生存权遭到一切都被允许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取代的时代,他高度戏剧化的一生更坚定丁他对金钱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上具有中心地位的观点,这成为了他创作中的基石之一。
作为作家前后期创作的转型之作,《地下室手记》完成于1864年。这一年在作家几十年人生历程中的意义应不亚于1849年在陀氏一生中所留下的影响。1849年的被捕与枪决事件以及1864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幸对于陀思妥即夫斯基来说都是身心的巨大折磨。作家在这一年先后遭遇了物质、感情、事业、精神的多重打击,这对于作家此间的创作无疑具有很大影响。诞生于这一年的《地下室手记》,被许多人称为是作家所有作品中最恶毒的一部。后来陀氏回忆起这一创作,也认为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与主旨“太晦暗了”
地下室人
主人公“地下室人”性格孤傲,自尊心极强,渴求在与他人交往中获得他人对自己人格的承认和尊重,尤其是长久以来人格被侮辱自尊被损害的经历,使得这种渴求更加强烈。但是,在那个社会里,人的价值在于他有什么,而不在于他是什么,“地下室人”恰恰是一无所有,没有大衣,没有靴子,寒酸透顶,因而,在社会的重压下,他的心灵由一种渴望获得别人承认的自尊感逐渐化成一种战战兢兢地唯恐别人蔑视自己的病态敏感,人格被严重扭曲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19世纪俄国作家,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代表作品主要有《罪与罚》(该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死屋手记》、《少年》、《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207.《笑忘录》
《笑忘录》一九七九年在法国出版,曾荣获法国文坛最高荣誉之一的『梅第奇大奖』,是一部关于笑与忘、关于遗忘也关于布拉格、关于布拉格也关于天使们的小说。
时代背景
作品以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多舛命运。书中不同的章节一个接着一个,如同旅行的几个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的内在,朝向某种独一无二情境的内在,而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世界,我欲辩却已忘言。作者在故事叙述当中,探讨了人生中间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记忆,人们希望保持或者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交相辉映的永恒主题。是米兰·昆德拉奠定大师地位的关键代表作
在这部批评界奉为具有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 现代派小说杰作中, 昆德拉试图打通小说、哲学和政治议论以及自传之间的隔膜关系,籍以用罕见的 政治正确的角度,探讨人生、音乐、性、哲学、文学和政治等重大话题,用笔诙谐独到,常常使阅读者在沉重的阅读中邂逅绝妙的幽默趣事,以致 忍俊不禁。小说在法国出版后引起西方舆论界高度关注,获得当年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大奖。但是,它也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当时的捷克政府以此书在法国的非法出版为由,剥夺了昆德拉的捷克国籍。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昆德拉,使其成为国际驰名的小说家。
作者介绍
简介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作品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 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 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 昆德拉失去了在 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 《笑忘录》(197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 《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 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 《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 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 法语写作,已出版了 《缓慢》(1995)和 《身份》(1997)两部小说。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原作以捷克文写成。
·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原作以法文写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208.《三十岁的女人》巴尔扎克
《三十岁的女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
《三十岁的女人》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里的重要作品。实际上是不同时间发表的六个短篇的组合,在收入《人间喜剧》时,作者统一了六个故事的主人公姓名,总标题改为《三十岁的女人》。在书中,首次把私人风俗与人物生活的时代接轨,私人生活的冲突与社会生活的矛盾整体上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与公共生活相依相存,相安相得。另外还收录了精彩绝伦的《假情妇》。
创作背景
《三十岁的女人》正式完成于1842年并非偶然,正是这一年巴尔扎克开始实施《人间喜剧》的伟大工程,把所有发表的作品进行全面整合,重新布局,新旧文本交换搭配,充实补缺。因为时间紧张,少不了留下许多空隙和不足。这部小说原系独立的短篇,合成后故事场景的时间常出现前后矛盾,人物的年龄、官衔等也前后不一致,叙述风格不完全协调,疏忽在所难免。但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间喜剧》作品,因为在《三十岁的女人》中第一次重复出现重要人物,诸如德·龙格罗尔,德·玛赛,德-赛里齐夫人,德·利斯迈尔一朗东伯爵夫人等,还有第一次出现的夏尔·德·旺德奈斯及其后代在《幽谷百合》等重要作品中反复出现。
巴尔扎克(HonoredeBalzac,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叶妮·格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209.<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
该书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
这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
王小波明辨是非,他以黑色的、深沉的幽默向身后人亦庄亦谐地喊?但不是发狂或媚俗。读他的杂文后,你会恍然有一种通透感。原来,文化和精神这类话题并不只是书生或学究们正襟危坐的清谈,它也可以是"痞子"们"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幽黑的洞口,以至偶尔会为痞子之极的语言开怀一笑,但是你绝不会认为王小波是一个痞子
王小波于1952年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在云南、山东等地下乡,先后做过农场职工、农民、工人和民办教师。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过教,最终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辞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亦是惟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210.《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是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于1867年秋天开始写作,1868年出版。
小说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 [ 作品表达了世界本是就是无法用理性去量化的,甚至是超越人的想象的。人无可探知、无法实现的都是不需要去思考的,去思考且去实践的人都是“白痴”。这应该是对许多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人的逻辑计算必然符合自然规律,人算等于天算”的绝妙讽刺,这种过于相信世界可计算,把所有矛盾、意志神动排除在外的逻辑实际上是人类的骄傲自大。
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家庭的绝色女子纳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纳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她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
创作背景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返文坛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写于1867年秋至1869年1月。
与19世纪的欧洲相比,虽然俄国的资本主义起步晚一些,但这个时期也已进入了激变的时代。尤其是创作《白痴》的1867—1868年,俄罗斯新旧生产方式交相混杂、社会结构急剧变化,不同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并逐渐掌握国内经济命脉。一时间,关于俄罗斯的未来发展道路问题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焦点,当时,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许多俄国人的看法是:用欧洲启蒙理性直接取代俄罗斯思想,按照启蒙现代性的体系来改造落后的俄国,以其为模本为俄罗斯勾勒出一幅现代化的蓝图,希冀在俄国也建立一座人间天堂一样的水晶宫。
这种人间天堂的设计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感到非常激动。他去了伦敦,看到了向往已久的“水晶宫”。还看到了德国大桥,巴黎的林萌大道,乃至太太们曳地长裙,所到之处留有美丽公园、社区绿地。然而他不但看到了这一切美好之景,也看到了这完美背后的虚假和黑暗。一方面金钱盛行,片面追求物质享乐,另一面百姓贫病交加,生存竞争残酷无情,一切都笼罩在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的阴影中。
(2019.3.0----2020.4.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