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在最底层的,
往往是那些5A写字楼里,
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白领。”
又穷又迷茫的白领,是都市中“隐形贫困人群”,
也是典型的焦虑人群。
东北女孩晶晶
27岁的晶晶在北京狭窄的出租屋里,过着被工作塞满的生活。
档期最满的时候,她每天上8节网课,一天基本保持同样的坐姿不停地讲课,长期处于废寝忘食的状态。
支撑她拼下去的原因是她想在北京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90后的关注点从娱乐八卦、吃喝玩乐突然就跳转到了买房、买车、年薪。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房子就是根,是家人手中的那杆衡量我们是否过得安稳幸福的称。
85后李迁
“我不知道自己持续赚钱的能力还有多久,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为我的家人,持续创造美好的生活。”
李迁是85后北漂,他与爱人在北京恋爱、结婚、生子,月收入到手大概5万。
他们在北京买了套房,月供压力很大,后期因孩子户口问题,需要回老家上学,于是他们又回老家买了套学区房。两套房贷,加上车贷,两个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生活费,使他们的生活依旧困窘,成了“隐形贫困人口”。
窦文涛曾说:“在中国说这个中产阶层,就是个虚头巴脑的概念,中国只有焦虑阶层没有中产阶层。”
而造成焦虑的本源,与其说是金钱上的负担,不如说是金钱价值与心理预期之间的相对落差。
很多人抱怨,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顺心,可被安抚后再面对问题也还是焦虑。
作为一个合格的年轻人,每个月总有那么三十天在焦虑,为房价、为无止境的KPI以及其他优秀且努力的同龄人。
“那一年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我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这是王小波的21岁。
反观现在20多岁的我们没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只是生活压力横在前面的一堵墙,无处不在的焦虑来自于工资普遍不够花的穷囧和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迷茫。
我第一次接触到“北漂”这个词,是看《北京爱情故事》的时候,那些年轻人半夜站在天桥上吹着风、谈着理想时,“北京北京”的背景音乐一响,就有一种全征服的感觉:那时的我们什么都没有,却又什么都不怕。
然而,有的人在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嘴上说着想要改变世界,但最后还是默默地被这个世界改变了。
不过焦虑是件好事情,说明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是走上坡路的趋势。
我们只需要正视自己的焦虑情绪,拆分规划,一步步实现小目标。比如“三年后,想月薪30k”,那你就要规划自己的职业,思考拿到30k需要提升的技能等,把大目标拆分成几个小目标就会更加清晰。
20多岁就是资本,别让无意义的情绪左右了你的生活态度,请带着“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情怀去吸收焦虑、释放能量。
网友评论